“即便共处一座城市,每个人心中的地图也并不相同,你所熟悉的街头巷尾可能是他人从未到达的远方。”
Hello朋友们,欢迎来到本期分享~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时代有主旋律好像多歌颂成功,那些美丽的、开朗的、积极向上的人、事。
但所有“漂亮”字眼的背后都隐含着对没有达到标准的人的排挤跟伤害啊~就如同我们将女性的美丽等同于年轻,好看,身材好一样,这很可悲。何况还是在对这些“漂亮”标准偏主观的理解下。
今天是来厦门的第15天,见了各行的创业者,真心发现只卖产品的时代注定一去不复返。不管做哪行,都多多少少跟个人成长,美学,疗愈挂上点勾。除了得有美商,有文化底蕴;能提供情绪价值外;还要会讲故事;非常重要的是还要有幸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前进。
也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美学、疗愈、个人成长被无限放大…直至渐渐偏离“轨道”。
遇到了一个男生,原来玩艺术的。他当着我们的面非常激情乐观地描绘着如何从内向,不擅长表达的过往慢慢变成今天这样,他的同伴也为他的成长感到欣慰,可为什么看着这样的他,我莫名觉得…很悲伤。
他的激情乐观仿佛是一场为了迎合自已想像与别人期待中的一场表演,入木三分却没有灵魂。像一个怕黑的胆小鬼却硬要在黑暗中对着广袤的夜空大喊我不怕!
这让我不禁重新思考到底怎么样的成长才算变好。是不是只有把一个原来丧的、躺平的、内向的、总是退一步的人变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就算?而当我们相信后,那些在反复强调女性应该美,多爱自已一点,勇敢做自已的背后可能只是为兜售某产品,当真相明了,这种“信仰”的落差又应该如何去平衡?
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我认为疗愈的核心不是借他人之口知道自已是什么的样的,人或多或少是了解自已的。疗愈的目的而是为了推开这扇门后可以更好地生活,因此有时善意的谎言可能比真相更有用。
再来说说疗愈系统里的这个人,我认为核心是自洽!不是强行去成为所谓的开朗,外放这些正向词。词都是中性的,看我们怎么去理解,诠释。
乐极也能生悲。包括心理体系内的极度宅与极度乐观之人可能皆指向过度的自我”保护“,压抑真实的自已。再者每个人都向着一个指标活这个世界未免也太无聊了吧。
如果说“找自已”是一道题。而社会这个体系似乎给了一些粗糙的提示词。例如开朗外放的人才适合做销售,才能颇具感染力;例如社牛一定是沟通高手;又比如躺平,丧就是悲观的,不好的,因此总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但销售,沟通的核心实则是懂人,懂倾听,能听懂对方真正需求并提供相对应的供情绪价值,如果还能懂先利他,那么你就必然是一个沟通,销售高手。跟我们是内向,外向,话多话少真的完全没有关系,这个时代能说话的人不少,但恰巧会说话的人不多。而要发挥自已内在能量的前提是:自已不拧巴。让一个怕鬼的人多去看恐怖片练胆的结局可能是被吓死。
关于“躺平”,“丧”我们最多的情绪是:讨厌这样无力的自已,不甘心但又无法摆脱现状。
这让我不禁想起刘擎教授所分享的现代条件下人们的精神状况:
1.现代人的普遍焦虑
一种犹豫不决的精神状况,同时感到自我强大与卑微,时而不羁时而虚弱,躺平不甘,奋斗无力。这导至普遍的意义感匮乏(物质富饶中的精神贫瘠)
2.现代个体自由的悖论
一面是原则上“自由的无限可能,一面是实现自由的能力局限与判断的重负。“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却无能为力,("大爽了"与”太难了”)
因为没有标准,因此我们无从判断另一种生活会不会一定是更好的生活,也是这种判断的负担造成了现代的二个困境。
而在此二个困境中我们看到了普遍性与连续性,何解?
答案:接纳!
接纳那个可能丧,躺平或者不够乐观的自已。在这个努力工作不一定有回报的当下,或许努力方向变得更加重要。
而所谓的”丧“”躺平“大家仔细想想是怎么生发的,或因自信的缺乏,或因过高的自我期待?或因努力之后无果的应对方式?又或因面对当下所做之事失去意义?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会发现“丧”“躺平”只是在让我们停下来重新思考自已的人生呀。
所以与其自我拉扯不如暂时接纳这样的情绪,这样的自已,将外界视作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的映衬更好观察内心。我们会发现周遭所发生的的一切,其目的就是为了刺激我们对自我认知的混乱性。
因此要学会区分什么是自已能控制的,什么是自已不能控制的,控制能控制的,扩大控制范围,对于不能控制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而唯有当面对真实的自己,放弃建造想象中的自己或他人,真诚的自我才是在社会这个体系内最长久愉悦感的保证。
当自已愉悦了,会主动生发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当遇到自已真正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自然就不“躺”了。跟治疗拖延症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兴趣之事同理。
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到外界去寻求答案,但外界的标准经常让人感到痛苦,因此就制造了个人的荒原。如果整个社会都这么做,就会造成集体的荒原。因此答案只能来自于内在。
美亦是,从审美观感的角度来说,享受的过程是欣赏”美“的前提,本质是接纳。接纳不同时期的自已,而不是努力去成为别人眼中所谓的“完美”。“粗糙”也好,“精致”也罢老娘都爱那样的自已。但同时别忘了修炼自已的能力,努力让自已变得优秀,唯这样我们才足够有底气去相信张爱玲说的“别人眼中的不完美,往往是我们最真实和最美丽的部分”。
曾经的我也是如此渴望完美,优秀,乐观,积极等这些热词,也为未达到而自扰。看事只看表面,主观去评判,给人建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自已学会裂缝和缺陷了,喜欢看到前因后果,会学着接受脆弱和缺陷,以及人生不会只有成功这个必然选项的事实,我们生来本就不尽相同,又何来的修得相似。毕竟即便共处一座城市,每个人心中的地图也并不相同,我们所熟悉的街头巷尾可能是他人从未到达的远方。
因此成为的正确姿势可以是接纳,自洽,生发,再到成为。
最后送大家一段近期喜欢的小文:
据说在入海之前,河流会因恐惧而颤抖,她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从群山的封顶,穿过森林和村庄的蜿蜒长路。
而在她的面前,她看到的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进入那里,仿佛永远消失了。但没有其他办法,河流回不去。
没人能回去,回去是不可能的存在。河流需要冒险,进入海洋。
因为只有那样恐惧才会消失,因为河流知道,它不是要消失在海洋中,而是成为海洋。
——KhalilGibran <fear>
朋友们下期见!
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