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指纹”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指纹可以识别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它是每个人独有的标记。
不仅侦探破案、法医鉴定会用到这一点,我们留意一下生活中,一个人的一天很可能是这样的:上班打卡,刷指纹;电脑开机,按指纹;手机解除锁屏,用指纹;家里有智能门锁,也是摁指纹。
就是说,指纹包含了足以区分人和人的生物信息,向世界说明:“你就是你,不是别人”。
渥克创造“风险指纹”这个词,迫切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个人对待风险所表露出的不同人格特征,也在告诉世界“你是谁”。
有一个传奇的冒险故事,美国老妇人安妮·埃德森·泰勒在她63岁生日的那天,坐在一个定制的白橡木腌菜桶里,顺流而下,成功穿越了尼亚加拉大瀑布。
一个多世纪以来也不乏勇士追随其后,但不是每个人都像她那样能幸免于难。
想一朝成名的人不少,但敢纵身一跃的人屈指可数,是什么促使这位女士开创了这样的壮举呢?
事实上,泰勒的一生有很多次以身犯险,是她所处“镀金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造就了她不可思议的行为。
泰勒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她利用极限挑战向世界宣告了她的名字。
那如果我们把那座标志性的大瀑布换成其他的风险呢?
比如股市、创业、跳槽、竞赛、求偶,或是其他任何需要谋略和勇气的事件。
正如泰勒一样,我们所愿意承担的每一项风险,以及我们在风险的舞台上做何表现,都在向世界说明着我们是怎样的人。
即便我们没有将自己置身于那些疯狂或拼搏的时刻,或者也不是战地记者、救援队长、特技演员、拆弹专家等风险职业中的一员,我们每一天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也都在透露着我们的风险人格。
比如,你总是有条不紊地提前支付大大小小的账单,还是频频收到账单逾期的通知;
你通常会安排充足的时间赶飞机,还是往往在值机口关闭的最后一刻抵达机场;
你会认真地寻找另一半,还是在猛然间感受到个人问题的隐痛;
你会未雨绸缪,为自己的职场晋升或职业转型早做打算,还是任由自己与中年危机不期而遇;
你总是按预约的时间去进行健康检查,还是病倒了才会去医院报到……
一个人事业、财务、健康、亲密关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状况,都与其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
不同的人处理不确定性的方式全然不同,你的生活状态取决于你的风险态度,而你的人生,一定意义上,也是由一次次面对风险时的选择所构成。
如果将商业领域的“风险”泛化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将风险人格作为观察人们生命过程的一扇窗口。
人说“性格即命运”,那么风险人格,即每个人的风险态度、偏好与承受力,都切切实实地在定义着自己的命运。
当我们把个人层面的“风险人格”再反馈回商业层面的“风险”概念时,有意思的事情同样会发生。
那就是很多时候,一个公司是否能基业长青,一项投资是否能走到最后,很有可能无关乎商业模式、行业竞争,抑或是经济环境,而是受制于创始人或CEO个人在风险决策上的表现。
一个生活中就风险偏好高,容易超速行驶、婚姻不忠、家庭暴力的人,在商业上的重大决策上也很可能会出问题。
所以有经验的董事会或投资人会重视创始人或CEO的个人冒险行为,也就是要观察他们独有的风险指纹所留下的印记。
人们风险人格上的差异,有些是先天因素决定的,有些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比如从神经生物学上讲,X和Y染色体在你还没出生时,就已将代码写入了你的风险指纹。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有可能进行高风险的押注,这是因为睾酮这样的性别荷尔蒙会带来“非理性亢奋”。
而基因遗传学上荷尔蒙受体基因的差异,也决定了人的冒险本性。
像基因对多巴胺敏感度较低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风险刺激才能感到相同的愉悦。
而后天因素则综合地反映了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文化。
你的风险指纹里有你原生家庭的烙印,大多数的人对待风险的模式都有父母的影子。
即使是父母因循守旧,孩子反其道而行之,偏不走寻常路,这也是出于对父母的反向模仿。
一个人的“风险指纹”放大来看,还反映了他周围人的信息。
因为身边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给予他的压力或期望,也会影响这个人与风险的关系。
甚至这个原理还会扩展到他所在的组织、社群和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