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改变
一
有些时候,惰性或惯性,很难改变一如既往的生活。有些时候,因为一些善意的提醒与监督,健康的生活,正悄然向我走来。
比如每天必看的朋友圈,每天必点的赞和留的言,献的花。为了不让自己看朋友圈,曾经尝试过关闭,但关闭了半天,偶尔也会悄悄打开,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关心朋友们吃啥喝啥玩啥或是谁家的娃又可以走路谁家的娃考了满分,抑或谁的作品获奖谁把景色人文心情描写得栩栩如生。我的时间与生活,很大部分在朋友圈中度过。
到了晚上躺在床上,盘点一天干了啥看了啥记住了啥,脑海一片空白,然后又陷入朋友圈一片点赞留言鲜花献茶中,直到晚上抱着手机在朋友圈的更新中,恍惚入睡。
直到家烙的到来,改变了我看手机、看朋友圈的习惯。
“阿姨,你走路怎么要看手机?”
“阿姨,你吃饭、看书怎么要看手机?”
“阿姨,你开车怎么还要看手机?”
孩子提醒一次,我像做贼心虚的人,看了一眼孩子,把手机放下,不到几分钟,又会从包里掏出手机。
孩子的提醒,全然不顾。
“我不写日记了,阿姨都不以身作则!”。在我家的一周,孩子每天早晨起来,会一个人在书房安安静静地写日记,记录日常生活抑或写他心中的人物。这一天,孩子不写了,因为我不以身作则。是啊,很多时候,我们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却不给孩子树立榜样,手机照常看,朋友圈照常刷,固有的习惯像太阳升起那样依旧——
“那我不看手机,我们一起写作,好不好?”我主动把手机放在客厅,和孩子一起写。看到我身边没有手机牵绊,家烙很开心,一篇日记很快就写了出来。
改变习惯,需要勇气与自控力,尤其是像我这样离开了一会手机就感觉自己与世界脱离关系的人。
当朋友发微信问我,怎么看不到我的朋友圈抑或看不到我发的文章,我回复朋友们,最近需要安静和修炼。
改变沉溺朋友圈的习惯,我从主动关闭到主动打开到自觉不点开看,不去像批阅奏折一样逐一浏览,只花了一周的时间。
离开手机,我发现我的时间多了起来,精神也好了很多。我把时间用来观察花草的自然成长,今天百合花的花苞撑开了,明天绣球打开了内心的灯盏。今天的多肉植物和阳光低语,明天茉莉花的叶片又长葱绿了,我在花草中吸取了营养,一朵花一首诗在我心中悄然成形。
离开手机,陪伴家烙的时间多了,和他交流的时间多了。他从最开始的沉默,变成我练习古筝的时候,主动会给我搬来风扇并为我打开。孩子会在我出门的时候,为我带上一瓶水。孩子会在我睡着的时候,为我盖上被子,哪怕是故意为我盖上厚厚的被子,我也会在这个燥热的夏天感到暖意——
二
每天晚睡,早饭不吃,大白天还懒在床上,是我生活的常态。家烙的到来,彻底改变我睡懒觉赖床的习惯。
孩子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晨6点半醒来,这才是养生健康的作息时间,虽然很难改变晚睡,但孩子一早起来,不为他做早餐,不和他聊天,我心中有愧啊。
第一天6点过,我躺在床上磨蹭了一会儿,起来给孩子做吃的。以前被我忽略的早晨风光,现在被我抓在了手上。太阳醒来,一瓶移动的墨汁挂在纱窗上,细碎的阳光倾倒在书上、花草上,一天最好的时辰从清晨漾开。
我也慢慢改变了不吃早餐的习惯。
现在不用闹钟,每天早晨起来,做家务、弄早餐,和孩子一起去书店,上午的时光充足而饱满。
上午的阅读已慢慢成为习惯。
三
“阿姨,怎么大白天还开灯?怎么饭菜没吃完就倒了?“怎么洗衣服要用那么多水?”一滴水、一度电、一粒饭的节约,是父母和老师从小教育我们的。长大后,忘记了勤俭节约的品德,在我眼中看似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孩子眼里成了浪费的恶习。
我看到,经常在客厅的茶几上被我打开的台灯,被孩子轻轻关闭。吃不完的饭菜,被孩子放进了冰箱。孩子洗衣服的时候,总是在桶里洗了又洗,然后把水蓄起来冲厕所。每次买菜,孩子都会从我菜篮子里拿出一部分,他的意思是吃不完,放着也不新鲜,不如第二天再买。孩子很少用空调,把门和窗户打开,让凉风走进屋内,新鲜的空气在家里流淌比科技带来的凉爽更加自然、清新。
生活方式的改变,我的时间更多,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这是家烙带来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