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劲波说,记得最开始打广告战的时候,没有找到一个词可以概括他们所做的事情。生活信息平台?可那时候只有媒体圈和从业者才知道什么叫“平台”,而当时老百姓认为“平台”大概就是一个展台。
所以他们最后用了“一个神奇的网站”来概括自己。如此没品位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流量明星杨幂喊破云霄的广告词,“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不过,58同城还真成为了一个神奇所在。
行骗手段七八年不变,竟然还活的好好的。世间还哪有这般神奇之事!
屏假虚满信息,“骗子”同城。

从类型上说,58同城属于分类信息网站。这类网站的主体双方,即为“买家群体”和“卖家群体”。买家群体将通过本平台“获取服务”,而卖家群体也将通过本平台“获取客户”。双方达成交易。听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互联网时代,可偏偏这两端的用户在58平台上过得都很不好。
以“58同城”和“骗子”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得到的搜索结果是2940000个。
澎湃新闻做过一个更细致的检索。他们在中国裁判文书上搜索,搜到60起通过58同城、赶集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诈骗案例(58同城已于2015年并购赶集网),超过5500名被害人受骗。
无数网友在贴吧,在知乎,甚至在姚劲波本人的微博下面,不断重复着那些被骗的故事。
当年,在杨幂铺天盖地的公交广告狂轰乱炸下,想要买卖二手闲置物品、出租房子、找工作等等一切生活所想的事儿,很多人都会打开58同城。
2005年成立的网站,58同城的愿景是:人人信任的生活服务平台。
13年时间,足以让58成为一个互联网大企,但是,13年来,这家公司的画风却越来越跑偏,非但没有成为人人信赖的平台,还被打上了“骗子”的烙印。而且专门骗那些生活原本就已经水深火热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的钱、农民工的钱、中小企业的钱、三四线城市的钱最好骗,已成为“58骗子”们的共识。“找工作,去了之后扣押了我身份证,缴了各种培训费......”“找工作,接触半天才发现是微商/陪训机构招生......”“租房子,房主换来换去,最后拿着押金消失不见了......”拜58同城历史悠久所赐,每一个在外面奔波的人,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些事情。
别以为58同城只是被骗子利用,普通C端用户难免受点挫折。另一个C端的付费使用这个平台的正常商家也没吃到什么好果子。
一家企业法人胡某爆料,其在58同城平台发布了一条招聘信息,数小时后发现信息违规未发布成功。在其修改并不断提交审核信息的期间,接到58同城招聘业务人员的推销电话,被胡某拒绝。据胡某介绍,信息违规说明为“请完成对公账号和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认证”,但其提交了所有信息,包括进行了人脸认证,系统仍提示“与身份证不一致请确认”。因为自主认证无果,和平台客服、微博客服投诉了十天也未收到反馈,公司的招聘信息一直无法正常发出。
然而这并不是个案,一位唐山甜品店负责招聘的人员说,他发布的招聘帖子被58同城删除,修改后依然被撤,对照系统提示内容,他还是无法找到被删除信息的确切原因。
同时,该招聘人士表示,此前拒绝了很多58同城销售的推广推荐,虽然有10条免费招聘信息可发,但发布就会因被判定违规删除,客服电话一直无法打通,微博投诉也无果。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价格为77.5元的为期2.5天的付费招聘推广,信息才得以发布出去。”该人士说。
但是,尚在推广期内,该职位又被“招聘职位虚假”为由删掉了帖子。虽然已经提交了营业执照认证,客服人员又联系不上,该招聘人士表示仍不清楚被删除招聘信息的原因。
不少用户表示,审核通过的严格程度或与付费有关。免费条目难以发出,并用审核验证等手段逼迫用户付推广费。
如果58同城让用户觉得不值得支付费用,相信市场的力量自然会惩罚它。当然了,这样的平台也是在给未来创业者提供反面例子,同时也给分类市场提供机会。
58同城的商业模式恰恰是让它变成骗子平台的主要原因之一。虽说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商业模式一直是创始人的骄傲,但这样的骄傲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58的收入与会员数和发布的信息数强关联。会员数越多,发布的信息数越多,58的收入就越高。其结果便是,为了吸引C端用户,房产经纪发布虚假房源,或者重复发布房源,吸引C端买家客户,而58同城,也可以因此获得更高的收入。倘若58真的打起决心,坚决要做“真房源”的话,那据业内人员预估,它这一领域的收入,可能起码要减少一半。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盈利,没有合法资质的公司可以在58同城平台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而有资质的公司却因为没有参与推广合作,资质审核不过或被判定为虚假信息而无法发布真实的招聘信息。更让多数用户质疑的是,被判虚假信息或资质审核不过后,没有客服配合解决问题。58同城或将面临大量的客户流失。免费平台逐渐变身付费平台,而服务体系却未配合付费模式进一步有所提升。
58同城企业内部监管其实也早就有了大问题,18年年末,58同城合规监察部发布内部警示通报称,原渠道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宋波、原渠道事业部总监郭冬等人,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代理商财物,已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已被海淀警方刑事拘留。58同城里的人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
除此之外,58同城问题暴露频繁折射出了C2C平台的困境,没有严格的管控体系,门槛过低招致大量问题商户进入。加之违法成本过低形成管控空档,大量虚假信息和低质量服务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
恶有恶报,58危机四伏。
虚假信息其实没什么,这么多年一并嚷嚷着过来了,但由于其早期积攒下的口碑和用户惯性,58同城并没有遭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打击。
甚至财报显示,58同城在2018年第一季度总收入为24.71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同期增加24.3%,略超过23.9亿元的预期高值。
然而在面向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其公司的股价在上升区间里颇显弱势,在财报发布后也不过是不痛不痒的震荡,大约说明了在数据好看的前提下,58同城并不被许多人认可。
更关键的还有四周环伺的竞争对手。
58同城在一开始所专注的分类信息领域,除了房产和招聘以外,其家政,维修,代驾,甚至于家教,医疗,私厨等等,每一个细分拆出来,都具有发展成独角兽的潜质,而早早集本地生活服务为一体的58同城,其发展的想象空间是极其巨大的。然而一点一点的,全丢掉了。
别说高端了,正常中下领域的招聘市场,这块蛋糕也已经被“智联招聘”“前程51”,以及后起之秀的“BOSS直聘”“拉勾网”等一系列豪强一拥而上分掉了。
而留给58同城的,则是无穷无尽打着招聘名号的“诈骗”“微商”“招生培训”。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招聘洗碗工”“招聘传菜员”等真实信息。
而房产领域,也在虚假信息的阻击下,人们不得不转向“链家”“我爱我家”等企业找寻服务。而在线上,除了贝壳,也有一堆,诸如房多多,找房网,房天下,自如,搜房帮等。
综合型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正在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的新贵的竞争。
一般来说,有了竞争对手,市场环境会变好很多,可是信息服务领域也不知是被谁下了降头,为了赚钱也是丑闻出尽。
事实上,不仅仅是58,马蜂窝在流量的获取上也在重蹈覆辙。流量泡沫下,为了日活、月活,大量使用僵尸粉、虚假信息、虚假评论、水军等。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自如上。
自如CEO熊林曾这样表达初心:让生活在城市中的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对居住不再感到绝望。
但是,经历了涨租、甲醛、针孔摄像头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自如越来越迷失,也越来越难以获取“流量”了。
其实分类信息网站,本质上与“搜索引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本质上都是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工具,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用户忠诚度可言。
因此,好像出现了这样一种看法,这个领域,没什么壁垒,而且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也没什么太高的门槛。
然而事实上,貌似没有壁垒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门槛。
像这种分类信息网站,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量的,真实准确的信息。而58同城却偏离了这个路线,这就是它的死结。这个结果的背后,首先就需要大规模的用户。随着时间的累积,良好的行业口碑和用户惯性,形成极高的壁垒。
如果不修建好信誉这条护城河,早些年辛苦积攒下的口碑,随着虚假信息一年又一年的侵蚀,一定会逐渐消退。
在这个行业中,不存在太大的技术壁垒,其最大的壁垒,就是行业口碑和用户惯性。那从这个角度来看,58同城正在逐渐丢失掉自己的护城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