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权责不清、治理混乱、环境污染……传统行政式的社区管理方式让管理者疲于奔命,让参与者怨声载道,核心问题在于社区治理格局的畸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基层社区的情况愈加复杂多变,基层治理难度陡然上升,依靠传统治理模式举步维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告诉世人,在社区这个“小世界”中,打造一个最优的时代,需政府调控、社区架桥、个人参与,共享、共建、共担。
社区治理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除了制定相关政策,让社区治理有据可依,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建设所需的硬件设施,为治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政策要“恰逢其时”、应运而生,让治理工作“有法可依”。“生活垃圾治理和环境整治考核奖惩办法”、“社区生活垃圾全域治理巡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改善环境面貌,提升生活生态质量。当然政府的资源投入也很重要,要舍得“给钱”,给予专项资金,给予补贴,提供治理的经费;要舍得“给物”,完善休闲、道路、体育、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舍得“给人”,配备督察员、志愿者等,加强监管,实现治理的长效化。
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到权责明晰,离不开社区的鼎力支持。社区是政府与民众的纽带,社区工作关乎政府惠民政策的传达与落实,关乎民众意见的收集与满意度的反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身处一线的社区以及社区工作者,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发挥着落实方针政策、共谋福祉的关键作用。在落实各级各部门具体要求的同时,要确保基层群众支持、理解,同时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因此,社区工作要有足够的执行力,要实现政策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结合,要达到“上面”与“下面”的和谐一致。就如同废品回收网点,设立治理专项经费等等,在响应政策的同时注重民意。
当然,共享、共建、共担的社区治理工作也同样少不了每一位群众的参与。群众是社区治理的主体,要提高自治意识,积极参与其中,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区治理增砖添瓦。传统行政式的社区管理方式,政府既是决策者、管理者,也是宣传者、监督者,常常都会处在“费力又不讨好”的尴尬境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更要依靠人民,社区治理也要坚持群众路线,听民意、汇民智、集民力。“人居环境整治义务督察员”及时发现、反馈环境问题,人人共建美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群众主人公意识的体现。总之,既有政府的投入与权利赋予,也有群众的责任共担,才能求得自上而下精细管理与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共享、共建、共担的“最大同心圆”。
古人云:“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社区治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任重而道远。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协起手来,才能提高治理效率,让社区和谐之花充分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