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茶道之祖

摘抄,茶道之祖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2-10 12:37 被阅读0次

    “一饮涤(dí)昏寐(mèi),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首脍炙人口的饮茶诗出自唐代诗僧皎然。

    他是历史上“茶道”一词的提出者,创作了大量禅茶合一的诗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产生及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皎然为什么被称为“诗僧”?又为何如此钟爱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僧大师皎然的一生,领略他淡泊名利、坦率豁达的人生态度。

    1.科考落榜,放弃仕途

    公元720年,皎然出生于湖州世族谢家,字清昼,是南北朝开创山水诗派第一人谢灵运的后代。到了皎然这一代,家道中落的谢家已远不及前。

    虽已不是大富大贵之家,祖上却留给后世大量藏书,天资聪颖的皎然从小耳濡目染,幼年时就极爱读书。

    皎然出生时,正处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当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除科举考试之外,还盛行“公荐”,也就是被越多达官贵人推荐,就越容易中举。

    公元739年,为求功名,仅二十岁的皎然满怀信心地应举求仕于长安。抵达长安后,他除了准备应试,还不惜放下身段,以谢灵运后代之名拜访了京中权贵之家,希望以此提高中举的机会。

    关于这段经历,他曾在《述祖德赠湖上诸沈》中写道:“初看甲乙矜言语,……长裾(jū)曳(yè)地干王侯。”表达自己虽饱读群书,自负异才,但为求功名重振门庭,也要卑躬屈膝去打点关系。不料待揭榜之时,他却名落孙山。

    进士落第,失意不甘的皎然打算以后再考。

    由于皎然生性爱游山玩水,离开长安后,便沿途游历。不久,旅途中的皎然听闻当时为官清廉、爱惜人才的张九龄被罢相,取而代之的竟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fǔ)。

    李林甫生性阴柔奸狡、精于权谋。他一步步接近唐玄宗,靠着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éng),最终爬上宰相之位。

    而刚正不阿的张九龄竟被贬去荆州当长史,辅佐太守处理政务。开元盛世最后一任贤相下台,皎然不禁感叹朝局的黑暗和国势的衰落。

    李林甫为巩固相权,蔽塞言路,排斥一切异己,打压科举贤士。四处游历求学的皎然意识到大唐盛世已不复从前,他不愿依附当下权贵,与李林甫这样的人同流合污,从此打消了科考入仕的念头。

    作为世代为官的后代,幼时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皎然,纵然有心想要为国效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却无奈于当下政治的混乱与动荡。他不再追名逐利,甘愿另寻出路去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2.中年求道未果,转而投身佛门

    在当时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四处游历的皎然在中年开始信仰道教,一心修炼求长生之术。他曾写道:“中年慕仙术,永愿传其诀。”希望学得仙术,传扬后世。

    后来他却意识到此中虚妄,了然道教之路非心中所向,便有心另寻人生方向。

    当时,安史之乱持续7年之久,年过四十的皎然历经战乱,亲眼目睹百姓们饱受生灵涂炭之苦,曾经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之景浮现脑海,他渴望寻找一种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脱离精神上的痛苦。

    在接触佛教后,他认为佛教讲究行善能够消灾去恶(è),遵守己律便能安定心灵。而且佛教思想重视慈爱众生、无私奉献,教化人们放下欲望和执念,向善而生,以达到解脱。这与他心中的愿景十分契合,于是他摆脱尘世转心向佛。

    皎然来到杭州灵隐寺拜访守直大师,受戒出家,皈依佛门。出家后的皎然师从守直大师学习戒律,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很快便精于佛教律学,而且广涉诸宗派。

    在他受戒期间,曾外出遍访名山参学法席,对各宗派禅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他善于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在《戏呈吴冯》中,他曾写道:“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风趣地阐释了禅宗“此心即佛”的思想境界和修行之道。

    遁入空门的皎然不但精研佛典,对子史经书也颇为精通。因他涉猎广泛,学识渊博,名声日渐传播,所到之处,备受尊崇,被誉为“释门伟器”。

    他坚守律法,谨记初心,擅长以诗句作牵引来劝诫人们积德行善。他曾在《禅诗》中写道:“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表达在佛教禅修中,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而生,一切皆为妄动贪念,放下执念方可拨开万重迷雾。他通过佛门教义使人开悟,以感化有缘人。

    皎然一生勤于诗歌创作,常以诗会友,因其诗文隽(jùn)丽,清秀脱俗,为颜真卿、韦应物等当时的名流所青睐。在宋代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中:“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他被评为唐代诗僧第一人。

    皎然虽没有考取功名,在人生苦难之际没有放弃对心中理想的追寻,而是不怕试错,最终顿悟,找到心中所向。在战乱时代,他进入佛门,参悟救济苦难的智慧,通过蕴含佛门禅理的诗作广播善行,抚慰百姓精神疾苦。

    3.和茶圣陆羽交好,晚年精心研究诗法茶道

    战乱期间,皎然亲故离散,历经诸多磨难,他甚是思乡,最后决定回归故里定居湖州。公元769年后,定居湖州的皎然住进杼(zhù)山妙喜寺,成为妙喜寺住持。他因爱游历各地,交友广泛,阅历丰富,成为了当地文化之首。

    除了佛学、诗歌之外,皎然对茶饮也有独特见解,以前作为寺庙常客,他对佛门茶理见识很深,出自对茶的喜爱他还曾专门研究茶叶的特性。

    皎然不仅懂茶,还善于将禅学融入茶文化中,创作了大量集禅茶文化于一体的诗歌。他积极参与和茶相关的活动,倡导茶文化,推崇“以茶代酒”,注重修身养性。

    他的饮茶歌就是以诗歌的形式首次提出了茶道,将普通的饮茶之事提升至个人修道悟道的境界。慢慢品之,茶的清新逐渐沁人心脾,使人心旷怡神,达到心灵和精神的双重升华。

    皎然直率豁达,善交良友。在他爱好品茶的一生中,有一个人的命运和他息息相关,他就是被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为躲避战火不得不一路漂泊南下,来到湖州妙西的苕(tiáo)溪之畔,隐居草庐。

    陆羽的草庐毗(pí)邻杼(zhù)山脚下的妙喜寺,公元757年,二十多岁的陆羽在这山水间遇见了皎然大师。

    两人相识时,以茶为引,一见如故,很快结为忘年交。因志趣相投,陆羽每次和皎然大师交流后都久久不愿离去,为方便彼此往来探讨,皎然特意在妙喜寺为陆羽提供了住处。

    陆羽一住便是几年,在这期间,陆羽常与皎然大师学习探讨茶文化,一边撰写《茶经》。皎然大师认为陆羽闭门写书,必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观点,便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

    他认为陆羽需要深入实地,从种植茶叶开始重新系统学习。于是,让他在妙喜寺的长兴顾渚(zhǔ)山茶园中学习,研究茶叶的栽培、煎制等制作流程。他还建议陆羽多外出走访,实地考察研究,以便更好地补充、修改《茶经》。

    公元780年左右,在皎然大师的全力支持与指导帮助下,陆羽得以完成《茶经》的撰写。《茶经》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本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作为陆羽的贵人、兄长与良师益友,皎然大师与陆羽从相识到忘年之交40多年,两人的友情也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的超然境界。

    皎然大师圆寂后,陆羽深受打击,毅然决定离开江南水乡苏州,重返湖州以追随皎然。

    多年后,好友按照陆羽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妙喜寺附近的苕溪之滨,以伴随他生前最亲密的朋友皎然大师。

    如果说陆羽被誉为“茶圣”“茶业之祖”,那么皎然大师便是“茶道之祖”,两人同为中国茶道文化开创先河。

    结尾

    纵观皎然一生,虽仕途不顺,却勇于另辟蹊径追求自己人生的意义。最终他皈依佛门,以禅诗智慧渡己渡人。他对茶道文化也有较高造诣(yì),留下了大量意义不凡的诗作。

    他淡泊名利,却重情重义。与茶圣陆羽一见如故,对其倾囊相助。两人生前相助相依40多年,死后陆羽相随,同葬一处。

    皎然这一生对人生理想探索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其倾注半生心血创造的佛理禅诗、茶道文化,都是留给后世珍贵的精神财富,指引每一个迷茫中前进的你我不言放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茶道之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xp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