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江山留于后人愁

江山留于后人愁

作者: 豫西云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7-09 22:14 被阅读0次

                    才女李清照的家国情怀

    1127年,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一年。

    北方的金国南下攻宋,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嫔妃、朝臣等三千人北上,一路上备受折磨与屈辱。

    北宋至此灭亡。

    金人所到之处,大肆劫掠,44岁的李清照,将家中的书籍器物装了十五车,南渡逃难。

    兵荒马乱的时节,生命都难以保存,更何况是器物呢?

    可李清照,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着这批稀世珍宝一路南下。

    一路上,都有人弃城投降,李清照痛心却又无可奈何。

    她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

    带着文物,追寻着皇帝的脚步,她想把珍藏的文物献给朝廷。

    可乱世,守不住这财富,一路行来,珍藏一路佚失。

    李清照痛心疾首。

    雪上加霜的是,丈夫赵明诚也因病去世了。

    国家沦亡,家庭破碎,李清照心如刀绞,一身伤痕的李清照,流亡到了江南。

    在世人眼中,江南美景,迷醉世人。

    暮春时节来了,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

    李清照无心梳头,她想强撑着精神去泛舟,看看春天最后的风光。

    可是愁太多,轻盈的小舟怎么载得动呢?

    江南的风景再美,也治愈不了李清照心灵的创伤。

    1133年,李清照流亡六年了。

    宋高宗想派人出使金国,探望徽钦二帝。

    可是,听说要入虎狼之国,朝中无人敢应声前去。

    只有韩肖胄自告奋勇,愿冒险前去。

    李清照听闻,十分钦佩,也十分激动,她写下一首长诗相赠。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一》)

    字字泣血,句句含泪,这是一个亡国女子对于家国的失望与关怀。

    对于国事的关心,李清照从未有一刻忘怀。

    南渡后,李清照住在金华

    金华有一座名楼,名八咏楼。

    南朝时,文学家沈约曾任东阳太守时修建此楼,原名玄畅楼。

    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八首诗歌,后人称《八咏》诗,而此楼也改成八咏楼。

    八咏楼声名在外,李清照怎会不登楼远眺。

    与沈约的远眺风景不同,李清照展眼所见,都是满目疮痍的山河,远方的故土,是再也回不去了。

    可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愤恨南宋政府的无能,感慨江山收复之艰难,在八咏楼写下一首传唱千古的名作——《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气势,这情怀,哪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呀,更像是准备一展怀抱的将军。

    回望过去,八咏楼留下了千古风流的故事,可如今呢?面对破碎的山河,无力扭转。只能将国事的忧愁,留待后人来解决吧。

    这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洒脱。

    虽然自己无力回天,但是,站在八咏楼上,李清照却给后人指了一条明路。

    金华水道密集,可深入江南三千里,战略地位太过重要,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明代学者赵世杰评价此诗:气象宏敞。

    虽然变成遗民,虽然南渡避难,但李清照从未丧失内心对旧山河的信心,她相信,总有一天,后人会收复山河。

    即使沉沦,却从未丧失自信与气度,所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显得那么气势磅礴,振奋人心。

    在八百年后,依然能动人心弦,余韵犹在,回味无穷。

    国仇家恨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所以,“江山留与后人愁”并不是一句虚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山留于后人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bi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