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师需要向导游学习什么

教师需要向导游学习什么

作者: 小豆子和小丸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22:32 被阅读0次

    ——兼说教师的语言学习与修炼

    文 | 小豆子

    倾斜的虎丘塔

    我有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计划,准备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把苏州园林与各式小桥走一走、看一看,我想让自己变得更“苏州一点”。2019年暑假,因为参加全国“教育行走”公益研修活动,我认识了苏州十中原校长柳袁照先生,见过其真人加之又追他文字好久,感觉他是一个地地道道、且有味道的苏州老男人。说他“老”,真没有一点贬他之意,而是觉得,像柳校长这样一个被苏州水充分滋养过、润泽过的人,他显得那样温润、睿智,通达、克制,真是走哪里都有苏州人的味道。

    这不,趁着秋意还未散去,我和我先生到苏州虎丘惬意地游走了一趟。两个人随意停歇、驻足、观赏,偶听各路导游解说,我居然联想到了“老师可以向导游学点什么”的问题上来。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是因为在景点旁听了几位导游的不同解说,好比现场聆听了多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居然还是大家熟知的“同课异构”形式,心里难免生出一些想法与感慨。好的导游,让游者观赏美景、了解人文信息的同时,一路保持愉悦而美好的心境。都说,教学是一场师生之间的旅程,由此地通往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导游所做的事情性质上确有几分相似。不妨,我们先来看两则画面——

    画面一:导游和几位紧随其后的游客率先到达景点“剑池”处,导游让这些游客站在栏杆处,他则顺势坐在一块石头上等候慢慢赶上来的游客。看游客们纷纷到位,他连问几声:“人都齐了吗?”(注意:是连着追问了三次)继而对大家说:“各位,请大家看前面石碑上的字,你能认出是什么字吗?”

    当时,我恰好就在“剑池”处观赏,就特别想听导游是怎么解说剑池及其民间传闻的。但导游显然没有急于解说,而是“静等”。此处的“静等”大概有两层意思:一,确实在等候晚一点跟上的游客;二,即便游客到了剑池,他也没有急于揭示答案与自我表达,而是启发游客:你们看前面石碑上写的几个字,你看出来是什么字吗?而后开始把时间留给游客观赏、议论、猜测……后来同样的,来到“虎丘 剑池”四字碑文前,他也如此提问:“你们仔细辨别一下,这四个字是否出自同一种书法体?”在此,我听出导游的话语里他特意强调了“同一种”这三个字。

    你看,多像我们的课堂——导游是老师,游客是学生。当学生三三两两从外面走进教室,老师已在教室静候,目光不时环视着班级里的孩子与外面的孩子,以便自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判与恰当的开始。等孩子们陆陆续续到齐,还不忘追问“人都齐了吗”,因为担心总有一疏,万一哪个孩子因为贪玩滞留在操场上呢?确认无误,而后才开始上课。

    绿树掩映中的虎丘塔

    画面二:游客们陆续往前走,大家来到有块大石头的空地,导游顺势问道:“刚才,大家见识过了颜体,现在来看看这块碑文。请大家先仔细看,这三个字该怎么读?”

    我觉得这个导游的语言特别有趣,于是就跟随着游客一起走近相认,果然三个字真不认得,也不知道是“从左至右读”还是“从右至左读”,正当大家疑惑不解、交头接耳时,导游慢悠悠开腔了。他说:“我刚才听到有人读‘看个云’,有人读‘坐月子’……”没等他说完,全场爆笑起来。说实话,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被这突如其来的幽默感狠狠地“撞”醒了——那天下午真的很热,游客们难免情绪昏沉,思维迟钝,导游适时的幽默一下把现场激活了,大家瞬间变得神清气爽,个个抖擞。随后,导游字正腔圆地解说道:“这三个字读——‘千人石’。”   

    这很像我们老师下午给小朋友上课,午后时分昏昏沉沉,学习效率低下,如果老师善于抓住时机、善于幽默一把,定能把昏沉的孩子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的清醒中来。随后,待大家特别有精气神的时候,老师再把课堂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难理解的知识与问题一一道来,“学习就发生了”。值得思考的是,这是否就是教师的职业敏感与语言艺术呢?

    说实话,教师职业离不开教师的“说”,离不开言语的表达与情感的传递,身为老师,我们不仅要“会说”,还要把它“说好”,这真是一辈子需要学习和修炼的。这个午后,我跟随这位“免费”(主动跟随,刻意观察)导游的步伐,一路聆听,思绪纷纷。我在这位语言清晰、且有幽默感的导游身上至少得到了三点启示:

    1.教师要注意“说”的时机。教育的发生,往往需要教师时机选择的恰当与精准。有如画面一中的导游,如果“说”早了,后半程的游客没听到,显然他还得再说一次;说晚了,前半程的游客会三心二意,甚至陆续离场(去别的景点)。不早不晚,正正好好,这就是“时机”的选择。如果是在教育场景中,其难度在于,“时机”的选择靠的是教师的主观经验与现场判断。我们常说“话要说在点上”,就是讲老师的话要说在准确的时机上。当然,这里也包含了话语的精准度。

    在“说”的时机运用上,新老师因为缺少具体的工作经验,往往会拿捏不准。我的理解是,只要教师有这个“时机”意识,并努力在教育现场实践,有时甚至保持“刻意训练”(是意识到之后的一种主动练习),提升自己观察与捕捉教育时机与教育现象的敏锐性,日积月累,就会有非常好的提升。

    2.教师要注意“说”的方式。老师每天都在“说”,但可以确定的是,有很多说的话是废话,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很多时候,老师要学会语言的节制,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甚至,教师要尽量少说一点,这就特别需要注意“说”的方式。

    还是列举画面一的镜头,导游等游客到齐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看前面石碑上写的几个字,你看出来是什么吗?”看,这句话多么富有启发性,启发游客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判断,也可以与周边的伙伴商议、探讨,实在不明白的,最后可以听导游的解说。另外,这句话还包含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推动学生自己学习)。好课的开始,就像一条缓缓向前流动的溪流,时而“老师在前面领路”,时而“老师走在了孩子们中间”,当大家兴致浓烈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老师,回头一看,才发现“老师在孩子身后频频微笑”……课堂不正是如此吗?一开始,大家跟随着老师,偶尔围绕着老师,可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老师去哪里了呢?老师跟随在孩子身后,“学生在前,老师在后”,老师不急于“教”,先让孩子自己“学”;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还可以启发孩子相互“学”;如果孩子们实在解决不了问题,老师就出场了,这时“教”才出现。“教学”两字,虽然“教”在前,但在课堂中,如果谁重视了学生的“学”,孩子一定终生受益。细想叶圣陶思想的精髓——“教是为了不教”,不就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学习吗?

    再看这位导游的提问,不正是要游客自己看、自己想、自己猜吗?同理,课堂里让孩子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交流、自己探究,老师紧随其后看着、听着、微笑着、点头着、回应着……这样的课堂往往有一种推动力——老师把孩子慢慢往前推,自己却“退”其身后。

    3.教师要注意“说”的质量。一说到提升语言质量,很多人会联想到这是语文老师需要修炼的基本功,但我的体会是:凡是老师,只要是关涉语言,都要将语言的质量提升放到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之内。音乐老师,难道不需要语言质量吗?体育老师,难道不需要语言质量吗?……很显然,我们每一个老师都需要关注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质量、语言品格。

    本学期期末前,我和音乐组的老师参加了一次区内的音乐教研活动,活动现场,我们聆听到一节高年级的音乐课《森吉德玛》。我和老师们在课后交流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孩子们在课堂上说得真好(对草原的描绘,对乐曲的联想与理解等),但相对而言,教师的语言却显得贫乏、干涩,说来说去就是几句话的翻版(重复性语言),包括问题的设计也略显单一与单薄,缺少向“深处”的挖掘,语言少了层次感。很显然,这位老师本身的语言质量不高,加之没有好好地去思考与设计课堂语言,最终课程呈现的效果就非常平面与贫乏,缺乏语言魅力与文学素养的支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是何等重要。

    身为音乐老师的我,当然希望自己不仅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语言丰富、又有语言品质的老师。那么,教师高品质的语言又如何得以实现呢?我想,我们不妨从日常的备课、研课、课后三个层面去思考:

    1.备课时,除了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关注教师导入语、过渡语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布局。有时,看似一句轻描淡写的导语,实则蕴含着教师的设计意图与教学内容的承接、提炼、总结等功能。好的导语与过渡语,能起到自然无痕、顺势而为的作用。有时,一句精湛独到的语言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课堂语言设计,是教师走进课堂实施教学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2.研课中,除了关注教师自身的语言,也关注孩子在课堂生成的语言。我们发现,一个老师即便做足了课前的准备功夫,到了课堂,依然会发现每个班的教学情况有所出入,有的甚至会有意料之外的教学状况。这时,就体现教师的临场智慧。有经验的老师,一句话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了“正途”,新老师可能会紧张、慌张,但一个老师只有经历这些“课堂意外”,才能生出智慧的语言。也就是说,这也是锻炼教师课堂语言与教学能力的好时机。

    另外,我们除了关注教师自身的课堂语言,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语言。一方面,音乐老师需要引导孩子用规范的语言说话,比如引导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如果是涉及音乐学科词汇,就要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比如声音力度用“强弱”表示,而非声音的“大小”,等等。另外,引导孩子有质量的说(特别是中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力,我们就要在语言品质上作引导与指导,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一定有帮助。

    3.施教后,教师多多反思与总结自己的课堂及课堂语言。特别是用心磨过的课,前后施教有哪些变化,通过梳理,得出课堂语言的改进点在哪里。比如我的徒弟开课,她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幅画,再听一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结果孩子的回答各式各样,老师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回归主旨。后来,我们一起研究,重新设计提问: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幅画,再听一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传统节日?问题指向了“什么传统节日”,孩子们很快说到了“过新年”“春节”。这样的问题设计,指向性明确、清晰。

    其实,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高品质的课堂语言始终是一个教师需要修炼的基本功。当然,这一定离不开教师的长期阅读与读写积累。

    怎么拍都好看的虎丘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需要向导游学习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fn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