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旷达中渗透着人生哲理,总让人同他一起走入风起云涌的境界,又随他慢慢地归于深沉的平静。但辛弃疾不同,他写下的词词风豪迈豁达,壮阔无边,他的词似乎永远炽热,带着英雄的豪情与悲壮,读完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一切,与他的人生历程相关,他年轻时就参加抗金义军,携着燕赵奇士的侠义与豪情,也算是金戈铁马二十年,有气吞山河的豪迈。他中年受到排挤,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伟大志向不得施展,就将这一腔愤怒,写入词中。他赋闲了二十年,漂泊流转,一边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一边忘不了要做一个承担民族使命的英雄。他总是会在恬静之时,内心涌起波澜,在这种感情的起伏与交织中他度过了后半生,写下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醒透又悲凉的词句。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似是辛弃疾在表达对一个女子的爱情,实则有更深的意味。那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者却偏安江南,在歌舞享乐中粉饰太平。辛弃疾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他有心请缨,却不受君王赏识。心灰意冷时,看着这幅元夕踏灯的图,试图用这浮华的表象,麻醉自己的心灵。所以他孤独地寻找,希望可以觅得一个不落俗流,孤标傲世的女子,视她为知音。
柳永一生与青楼女子为伴,深刻地懂得她们的悲苦,视她们为红尘中相依的知音。故在他死后,那些歌伎纷纷解囊相赠,凑足银两,给他安葬。这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没有从人间带走什么,却给宋朝留下了凄美的故事、散淡的辞章。
柳永,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失意中度过,满腹才学,得不到赏识,几次科试皆落榜。他的词最为出色的当是那首《雨霖铃》。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不知道给世间痴男怨女带来多少清凉与感叹。柳永笔下的青楼女子,她们卑微的身世,就注定了她们苦难的人生。柳永是那个为她们解读风霜的人,将她们悲哀的心事,深情的渴望,付诸词中。他希望那些风流男儿,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不要轻易辜负佳人。这正是官场失意的文人和痴情的风尘女子灵魂相通之处。
不管是辛弃疾还是柳永都是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词人,他们不一样的人生造就了不一样的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