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博大精深的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博大精深的意义

作者: 人啊认识你自己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12:30 被阅读0次

    “三人行必有我师”,其中的“三”,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是合乎我的人,还剩下一个是不合乎我的人。简单说,就是我,我所认同的人,我不认同的人。这可以讲我们的思维系统和我之间的关系,投射到外,就是我们和社会的关系!

    孔子很简单,把世上的人分为自我和他人,而他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我同者,一种是与我异者,如此为三。

    如果深究背后的内涵,那么可以讨论一下古人对三这个数字内涵的理解,而由此形成的认知和文化传统,比如三生万物的概念。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三生万物?其实很简单,三是这个世界的基础和真相。有了三,才有了万物,才成了世界。按照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说,我们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一切“物体”,都是三。你不可能在现实世界看见一个平面,一条直线,因为一切的物,都是三。古人的观念之中,这就是天道。所以一切物,必然是三。比如一根棍子,有两端,也有中间,那么这根棍子就完整了。你不能说这根棍子只有两端,因为必有一个中间,也必然能指出一个中间。

    由此推之,人的特性其实也只有三。一个是我,如中间,一个是与我相同者,另一个是与我不同者,如此成三,这就是三人行,或者说这就是人类群体的真实状态!儒家讲中道,其实在这个程度上就很直白和简单!

    大多数状态下,人几乎本能就是趋同,然后针对异我者,最后形成的就是党同伐异。纵观人类历史,其实很难摆脱这四个字。小到社交媒体吵个架,大到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国家战争,其行为本质无非是党同伐异。那么孔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首先,夫子说了一句,必有我师焉!不着急去同,也不着急去异,而是先师之。

    世上的一切同于我者,或者异于我者,都有我的可学之处。夫子的主张,始终都是向人学习,提升自我。同与我者,可以看看别人的操作是如何的,我可以得到肯定和坚定,也可以精益求精,彼此共鸣。异与我者,可以看看别人为什么选了其他的方向,拥有一个非我的角度,可以开拓视野,打破固化。

    世上的一切同于我者,或者异于我者,都有我的可学之处。夫子的主张,始终都是向人学习,提升自我。同与我者,可以看看别人的操作是如何的,我可以得到肯定和坚定,也可以精益求精,彼此共鸣。异与我者,可以看看别人为什么选了其他的方向,拥有一个非我的角度,可以开拓视野,打破固化。

    这里的师,不是拜师,而是以别人为参照、为印证,来检点自我,这一参照和印证之下,那么自己就可得长进了,这就是师。所以只要有弟子之心,所有人都是师,若无弟子之心,那么有师也是无。

    但是,在孔子看来,只是一味的参照、模仿、对比和印证还不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上。那么这个过程之中,还有一个终极的标准,那就是善!

    从同者异者身上所得的一切,足以启发和教育自己的,最终还是要落到行为的改变之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切还是自主,不是从人!一切不会是简单的模仿别人,跟随别人,或者任性的从别人的反方向而去,一切向外在的观察、学习,最后还是要以自己内在的善来判断,是否真的合乎我!

    当我们观察他人与我的同或者异,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是大的,有自我之外;当我们去看待同和异的时候,我们才会清晰一些方向,从中得到一个省察的机会。不要只是简单的把同于我者认为是善,异于我者认为是不善。而是要在这同与异的对照之中,感知到自己的善和不善!

    从同异之中见到了善,那就大胆的去跟从实践;看到了不善,那就勇敢的去改正。

    有人会问,那么这个善和不善,自己判断就正确吗?恰恰,这不正是不断地“三人行”的必要所在吗!就因为自己的判断不一定准确,所以才要不断地从三人行之中,努力的提升自我。岂有绝对的善行?如果有,圣人直言立下规矩便是,要的是在每个人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处境之中,不断地提升我们当下的善罢了!善,不是一个固定的态度,而是人在不断的磨砺之中,能够在当下做出最好的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博大精深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ru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