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
(一)和孩子对话的乐趣
杭的奶奶离开了,她只哭了几声就停住了。她的哭只是想要控制大人,所以当她知道大人已经走了,哭了也没用的,当然就不再哭了。
苏还不太能想通这一点,所以一直向我哭着要奶奶,是的,就那样看着我问我要奶奶。昨天,我一直通过后面的时钟,用数时间的方法,告诉他这会儿是几点,用手指数一数还有几个小时,然后手指越来越少,表示马上就要看见奶奶了。今天,还是和他这样慢慢数着,他似乎慢慢意识到了哭也是没有办法看见奶奶的,也就是问我要是要不到的。他开始叫我发信息。我说:当然可以,你想说什么呢?他说要叫奶奶早点来接。他终于接受了奶奶不在这里的现实,这是他在上周主动进教室之后的第二个主动,主动进行自我调整。我给她的妈妈“发了信息”,可他还是一想就哭。对于不太有长久记性的他,分散注意力是个最有效的方法。想要用雪花片吸引他,可这个需要花时间的玩具对他还没有吸引力,于是换成了拼图,因为想到了周一他成功地拼出了斑马,于是就请他帮忙把混起来了的拼图分好类,然后又请他帮忙拼一个斑马给别人做样子。晨间很快过去,他渐渐地也忘了找奶奶了,直到上课结束,才又来告诉我,他不想在这里睡觉。我说:那怎么办呢?他说:叫奶奶接回去。我说:我中午也想回去的,可是不行啊,这儿太远,不能回去,我也只能在这里。他似懂非懂,但是不再哭了。
浵今天也哭了,一直陷在情绪里边。一开始不管你说什么,她只是哭着,并不看你,也不听你的话语。今天,陪她上幼儿园的玩具朋友从巧虎变成了小鸟,我说:你的小鸟会唱歌吗?不理。
不理也继续问:你的小鸟会唱歌吗?摇头。
哈!才两遍就上钩了,开始回应就好办了。我说:不会啊?我以前看到过的,那只小鸟和你的一样,它会唱歌呢。
她没有什么反应。我继续问:你的小鸟哪儿来的呀?不作声。
是买的吗?她摇头。
接着,我和苏互动的时候,她一直在看着,看到我帮苏“发了信息”,她竟然主动和我说:我也要发信息。
我趁机喊她来到我的身边:你想要发给谁?
给妈妈。
你想要和妈妈说什么?
我要妈妈陪我。
哦,好的。我边“发”边读给她听:管炜彤妈妈,管炜彤很想你陪她,你晚上要多陪陪她哦。
她说:我想要妈妈来幼儿园陪我。你看,她听得多仔细,思维多清晰。她听出了我的“陪”和她想要的“陪”的不同。
我重复着她的话语:你想要妈妈来幼儿园啊?那怎么办呢?妈妈上不上班啊?
她不做声,应该是因为心里是知道妈妈要上班的。
妈妈在哪里上班啊?不做声。
妈妈是医生吗?摇头。
妈妈是卖东西的人吗?
妈妈是起房子的人吗?
妈妈是开车的司机吗?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我问得很快,她都摇头。在这连珠炮式的问题的攻势下,她的哭声也早已经止住了。
顺便问坐在一边的垚:你的妈妈在哪儿上班啊?垚说是大语文,垚还说:妈妈要上班,奶奶来接我。
哦,妈妈是要上班的,这一点已经暗示得很明显了。彤也意识到了,她又表达了新的想法:我不要在这里睡觉。其实好几个孩子的情绪都是因为睡觉这个事情,我虽然很理解他们,但我也无力改变,只能接受现实,并且帮他们接受现实。
于是把问题抛给她:那怎么办呀?
浵:叫奶奶来接。
我:奶奶怎么来呢?
浵:坐公交车。
新的话题又出现了:奶奶是坐的公交车啊?我也坐公交车的,我怎么没看见你奶奶呀?
浵不作声。
我继续:我今天坐的是102路,你们坐的哪一路车啊?
估计这个问题有点难,换成这样问:你们坐的是102路吗?
她摇头,然后想了片刻后说:我们上面写的是103吧?
我在心里偷笑,却依旧很一本正经地说:哦,怪不得我遇不到你们呢!
她的情绪就这样在聊天的过程中慢慢止住了。
(二)数学活动《喂小动物》
延续昨天歌曲《谁饿了》的情境: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小狗起床了,今天他还想去草地上散步,不过,今天他约了好朋友一起去呢,你看看,几只小狗去散步了?
没有孩子能一下子目测是3个小狗,或者应该说没有孩子在主动观察和思考,我们只好一起数一数。
小狗肚子饿了,他们去找一找草地上今天有没有肉骨头了呢?
不再要求目测,降低难度:数一数有几只肉骨头?
有几个孩子开始点数,还有些孩子看上去也在看着一体机,眼里却很茫然,大脑是空白的,这是现在的电子产品带来的孩子思的被动。
请孩子举手说说,菡是第一个记得安静举手的人。请她来说,她说5只。请她到前面来数,她重新数了告诉我是3只。对她这个月龄,应该是可以目测3的数量的。
当再次目测小猫有几只时,我是一个个问的,只有苏、文、洲,还有不做声的杭,当我开火车一个个回答,然后也顺势请到她时,她一下子说对了是三个。
我们通过帮小猫看看草地上的老鼠够不够吃的方式,感受一一对应。
活动的最后,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小熊也来了,有几只?不知是哪两个孩子轻轻地说是三只。看来前面的目测和点数的活动有了一点点的效果。
我给小熊准备了香蕉味儿的饼干(黄色雪花片),要给每只小熊都要准备一个饼干,要准备几个呢?这个问题是拐了一个弯,需要一些思考的。因为我没有直接说是要给三只小熊准备饼干,他们能联系前面的问题来想吗?
棋博第一个来拿,他拿了一个,后面的柔、沐、琳等孩子都只拿了一个,我感觉到他们是模仿的棋博。提醒后来的孩子要正好给每个小熊准备一个饼干,有的孩子开始拿两个。最终只有两个孩子拿对了。
请拿了一个饼干的安歌第一个来喂,问他:够了吗?每个小熊都有吗?他好像还不太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我这样一问,文很快意识到自己拿了两个不够,他还少一个,我知道这会儿他懂了。
我的感受:孩子们看似对一体机上的PPT看得很专心,一个个眼睛都盯在上面,其实却只停留在视觉上的有谁,对数量的敏感度很弱。过多电子产品的刺激,让他们更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几乎没有。
你感觉到了吗?比起入园适应问题,接下来的任务才更艰巨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