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007文章互评的日子,把手里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完成作业。然后就看到了战友的一篇文章,写他2年多来跑步的经历及益处。看完之后,内心就有那么一股子冲动,自己也得在锻炼方面加强一下。正好吃完饭后也没啥事儿,就决定出去徒步(之所以不是散步,是因为距离比较远,大约8-10公里)一下。
反正是走一会儿,也没做什么准备,穿着拖鞋说走就走了(啥也没带,刻意没带手机)。最开始1-2公里还没进入状态,除了四处张望一下,没啥其他感觉。大概4公里左右的时候,身体活动开了,感觉比较舒服,完事儿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可以心无杂念的思考很多问题(因为出掉了那个特别消耗注意力的-手机)。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思维方面,这较长的时间,可以思考很多问题,比如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虽然儿子才3岁左右但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每周限制用100元,用完即止(尽管回家后跟老婆商量后被否决,因为太小还不认识钱,但还是不能放弃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装备方面,一定得穿运动鞋,不然最后几公里脚会很难受,另外带一瓶矿泉水,也是解决最后那段时间的生理需要,千万别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
身体方面,一点儿也不亚于跑步的状态,出一场大汗是必须的(我很喜欢分泌多巴胺的感觉)。自己走了大约5-6公里后,突然觉得精力特别旺盛,这个时候就算跑步1-2公里也没问题。这突然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做事之所以止步不前,完全是给了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说起锻炼身体,就必须要跑个5公里;说起写作,就必须要一气呵成。殊不知很多事情都有个过程,不要逆天行事,开始太认真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儿,因为会阻碍你继续前进。
启发:做事方法论
另外,走了大概5公里左右,脑子里突然有个思维在提醒我,别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我开始掉头往回走,原本我是打算走更远的目的地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最后1-2公里的时候,由于穿的是拖鞋,脚已经开始疼了;由于没有带水,甚至一毛钱也没带,早就饥渴难耐了;除了拖鞋给脚带来的疼痛以外,肌肉也感觉够量了。
开始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别太认真,但是也别太放肆,适可而止就是最好的方式。比如投资,原则上是不懂不投,但如果真的这样,你基本上永远就止步了,你怎么可能完全把一件事弄懂?正确的方式是拿出自己丢了也对自己没影响的钱,真枪实弹的去践行,这样既不伤元气,也真正学到了投资。
从那天开始只要晚上没什么重要事情,我都会出去徒步1-2个小时,感觉很舒服,这2个小时完全属于自我,可以思考问题,也可以完全放松,随带把身体也锻炼了,好处很多。一周下来把小区方圆10公里都走了一遍,还发现了很多原来没注意的特色店。下一步准备扩大徒步半径,朝更远的地方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