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缘故,喝茶颇多。跟采访对象见面,甫一落坐,就是喝茶。坐的地方靠窗,往往都有炉子,或用电,或烧炭。还没说话,先咕噜咕噜煮水。水开,泡茶,倒茶,几杯过后才开始进入正题,讲究点的人家一般还要介绍一下茶的来历。这几道工序必不可少,高端大气的还有专人在旁“伺候”,低调点的就由主人代劳,偶尔我们也捋捋袖子自己动手,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茶的种类多且杂,但总结起来无外乎绿茶红茶乌龙茶这几种。这其中又以岩茶居多,不知是哪道风把武夷山的茶给吹捧起来的,水仙、肉桂、大红袍,都是一般讲究人家的必备。经常是茶一入喉,没等主人介绍,我就非常装逼地说一句,这是岩茶吧。主人一般都会有点刮目相看。其实我对茶一窍不通,味蕾也打不开,喝茶如牛饮,根本喝不出来差别。皆是因为岩茶太多,还有就是岩茶能喝出点烟火气,高雅的说法叫岩骨花香,岩韵如鲠在喉。再往深了去,什么肉桂太酽云云,我就只能点头如捣蒜了。
当然,碰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品种,我基本上都不插话,只是一碗一碗地往肚子里灌,最终的结果是一场采访下来中间总要上一次厕所。后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出去采访之前从不喝水,且在主人家(有时候是工作室)坐定时,事先观察好洗手间的位置。
门道多的是“禅茶”。四祖五祖的“黄梅禅茶”、福州开元寺的福鼎白茶、天台山的“天台示单”、天心永乐禅寺的大红袍、灵隐寺的龙井……不一而足,禅茶不是一个品牌,更像是一种门类。似乎只要是长在寺院亦或是佛像前的茶都称自己作“禅茶”,就连灵山都有自己的“佛前半亩”。有了标签,层次逼格瞬间提升数个档次。从我这个把茶当饮料喝的人的口味来看,味道都差不多,考究的是泡茶人和喝茶人的心境。
什么是禅茶?我还专门请教过一得道高僧,他略一沉吟。
“把制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当作是一种修行,在这个过程中,你心里想的不是红尘名利,而是清净美好,这就是禅茶。”
吃饭是禅,睡觉是禅。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真真儿的高深莫测。
最妙的一次是喝大红袍,据说茶树日日用红糖水浇灌,高端极了。高端在哪,我也不知道,只是我还真就其中喝出了隐隐的焦糊的甜香味。
喝茶的器具也很有范儿。逼格高者用紫砂小碗,大小如瓶盖,喝茶的时候不能“端”,要用两根手指捏着,像捏一根绣花针,一扬脖,嘴唇还没湿呢;次之是或陶或瓷或琉璃碗,适合慢慢细品;最差者是玻璃大杯,一杯顶几十小碗,大冬天里抱在手里取暖是极好的。
偶尔也有例外,不喝茶。有一次去采访画家老树,光头大脸,膀宽腰圆,典型的山东汉子。觅一小菜馆,菜还未上,他就叫住服务员:“来两瓶小二。”拧开瓶盖,咕咚咕咚一瓶喝下肚去,风流真名士矣。而我跟同事二人只喝下去一竹筒米酒,至今惭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