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题记
中午吃过饭刚准备躺下,安老师进来了。因为卧室离着大门有些远,朦朦胧胧听到些交谈,貌似提到了我。
我闻声,赶忙从床上起来,趿着鞋往外走。我这个人比较怂,从小就怕老师,一听到老师来了就吓得不行。如今大学毕业了,依旧如此,说出来倒有些丢脸了。
我刚走到这边屋子门口,安老师撩起门帘进来了。
虽说和安老师是做邻居十多年,大多数时候都是师母过来找我奶奶聊些家长里短,或者就是安老师坐我们家门口听我爷爷侃大山。从来也没找过我,看到他从门口走进来的时候,竟有些忐忑。
安老师进来拉了旁边的椅子坐下,说:“姑娘,我这边有几道题不会做,你给看看。”
闻言,我心里一咯噔,这难不成是考我?我笑笑说:“嗯,可以啊,要是高中数学啥的我可能差不多忘完了。”
“小学的,找规律题,我孙女不会做。”安老师说完,拿出眼镜戴上,把手机举的远远的,好像看不太清。又把眼镜摘了,用袖子擦了擦,再戴上,手机依旧是举得远远的,又往近挪了挪,好像还是看不太清,他索性把眼镜摘了,手机几乎都快怼脸上了,终于调出了一条聊天记录。
“姑娘,你有没有草稿纸,就这几道题,你先抄下来。”安老师指着手机屏幕上被放大的一张图片。
我急忙点头抄题,边抄边脑子里想着怎么解答。
“你先看看,我下午过来找你。”看我抄完,安老师说道。
下午午睡起来,看了眼时间,觉得还是自己去找老师比较好,就匆匆赶了过去。
师母给开的门,一进屋就看到安老师戴着眼镜坐在桌子前,手里拿着本作文之类的书,读得津津有味。当时我脑海里莫名就冒出曹孟德的这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安老师快七十岁了,头发花白,精神烁烁,眼睛里总闪着好奇求知的光。据师母说,安老师在县城给孙女陪读的时候,一有空就去书店看书。前年的时候,爸爸给刚修的车库装锁,安老师一直站在旁边看着,边看边问爸爸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什么原理。总觉得人到这个年纪还能保持学习,保有好奇,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
走的时候,安老师说:“人年纪大了,脑子转不动了。以后我不会还去找你!”我笑笑说:“随时恭候。”
晚上,安老师又到门前聊天,听说我是学医的,就问了许多他吃的药的副作用。
浮世中,在大多数平凡人面前,我们似乎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某方面的欠缺,更不要说一个教书大半辈子的老师。而安老师却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践行到底。他愿意服老又不断学习,对万事万物永保好奇又不断探索。
前几年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有一个教师的品格“终生学习。”当时看到的时候曾不屑一顾,觉得教师自己的专业学好,平时的课备好都已经很困难了,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新知识。而从安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品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后的中国靠着“后浪”,“后浪”正是由安老师这样的教师们一代代,以身作则的培养出来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使是退休了,安老师仍在教育着我,以他那日渐佝偻的身躯和昂首挺直的精神。
勿忘师恩,永念师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