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忘不了的记忆——“三角六六”

忘不了的记忆——“三角六六”

作者: XIEXIAOTIAN929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1:50 被阅读43次

    黑龙江北安城,坐落在小兴安岭西南山麓,城东有一座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这是原北安冲锋枪厂(又称国营庆华工具厂)所在地。

    走进博物馆,在一栋红砖砌筑的四层楼前,矗立着一座纪念碑,金黄的“三角六六”徽标被暗红色基座衬托的格外显眼。

    他,是北安冲锋枪厂的徽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为避免受到敌机轰炸,北安厂由沈阳迁往北安城。枪厂因城得名,北安因厂而兴。

    迁厂是在冬天,北安人首先要克服的是北安的寒冬。据记载,当年北安最低气温达零下42℃。零下42℃是什么概念?——“唾口唾沫,到地上就能成钉”。

    不仅气候恶劣,百废待兴的北安连几处像样的砖房都没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北安人烤冻土、打地基、和泥垒砖,仅一个冬天,就把北安厂“钉”在了这里。

    而且很快,新出厂的“50式冲锋枪”就与志愿军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当然,还有枪身上的徽标——“三角六六”。

    他仰望过上甘岭的冷月,也细嗅过猫耳洞的泥腥。与之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曾这样评价他,“有劲儿、皮实、可靠。”在那段峥嵘岁月里,他,是战士们的生命依托。

    简捷、有力,是这一徽标本身带给笔者的直观感受。其实同样也可以形容北安的枪品。据一名老工人介绍,“‘三角六六’可不是随意就能打上的,每一枚都凝结着北安人的心血,是北安品质的象征。”

    对于军工人来说,荣誉是靠品质赢来的,军品质量实实在在地关系着血肉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北安,抽检的枪支要通过射击1万发子弹不发生故障这道关。所以,北安人天天都要“枕着枪声入眠”。

    严把质量关,是北安立厂时就定下的铁律。北安厂造出来的枪一定要“扛造”,这是北安人给自己定下的“军规”。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天,无论是南国雨林还是雪域高原,经得住极端条件考验的枪支才能出厂,打上“三角六六”徽标。

    纪念碑基座上“三角六六”的下方有一串数字——“9006116”,这是北安人向共和国交出的成绩单。38年, 900余万支枪,足以装备800个步兵师。

    除了高产,北安厂同样有自己的头牌——“54式手枪”,他们把这位经久不衰的“明星”镌刻在了纪念碑黄铜蒙皮上。
    那个年代,国内只要是配备手枪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而“54式手枪”名声大噪的背后,离不开北安人坐得住冷板凳的匠心和敢拼敢干的勇气。

    “让冲锋枪厂造手枪?”这是刚接到研制手枪任务时老厂长孙云龙的第一反应。但命令就是方向,他很快定了神。当时,北安厂流行着这样一个口号:“部里下任务,两枪立工厂,短枪要上马,长枪保质量。”短枪指的就是后来的“54式手枪”。

    “刀具定型、夹具定位、量具把关”是制造枪械的三板斧,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不要提专业的设备,连自制刀具所用的硬质合金都短缺。没用机器设备就用锉刀削,手工磨,难怪有人说“54式手枪”是用刀削出来的。

    北安人钢少,气却不少。1954年10月,“54式手枪”正式定型,被命名为1954年式7.62mm手枪。从1953年受领任务、到定型生产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而且质量甚至超过了它的长兄——托卡列夫TT30/33手枪。这背后,靠的是北安人的志气和勇气。

    据不完全统计,“54式手枪”总产量超过3500万支。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功勋,它还曾“华丽转身”,许海峰用其发展而来的东风系列运动手枪射落了我国首枚奥运金牌。

    几十年来,“54式手枪”守护了国门,带来了荣耀,甚至走向了世界。70年代后期,北美民用枪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带有“三角六六”徽标的“54式手枪”和“56式冲锋枪”口碑极佳。随后,“三角六六”民用枪越来越走俏,订单雪片般的飞向北安。

    然而,工厂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只顾投入、不问产出的模式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加之军品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破产,或许是北安厂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永远抹不去北安人对共和国的贡献。

    38年来,北安厂立下了赫赫功勋,填补了我国轻武器生产领域的空白。斗转星移,60多年后的今天,笔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橱窗注视着那把刻有“三角六六”徽标的“54式手枪”,仿佛听到了来自小兴安岭的枪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忘不了的记忆——“三角六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y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