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理论》是环球影业出品的霍金青年时代的传记片,于2014年11月7日在美国上映,同年男主角埃迪·雷德梅恩获得第十八届好莱坞最突破男演员奖,2015年获得第87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第72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等。此片还获得了第87届最佳影片提名,虽未获奖,但也足见这部电影的优秀。
爱情从来都是故事的主旋律,伟大如霍金也不过如此,这部电影的产生也是戏剧化的,编剧安东尼·麦卡滕从创作剧本到影片上映共花去了十年时间,他在1988年读完《时间简史》后开始对霍金的生平感兴趣,2004年读完简的回忆录之后着手创作剧本,其中有个花絮是制片方和编剧花了三年时间才说服简同意将回忆录改编成电影,或许女性对这种感情的东西特别小心翼翼,怕出现什么差错.
关于电影以外的插曲还有很多,例如简·王尔德的这本回忆录第一版的名字其实叫《移动星星的音乐》,名字引用的法国作家福楼拜,他希望自己的文字听起来像音乐,能移动星空。这也是为什么《万物理论》拍出来会侧重表现生活的细节,会以爱情为主要线索,这也就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像一部言情片。关于电影细节方面,根据腾讯文化在一次简·王尔德的专访中可以了解到,首先,电影确实是和现实有区别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简在得知霍金只有两年的生命的时候,确实是愿意在接下来的两三年的时间里一起度过,确定且坚信。她这样说:“当时是美苏之间关系紧张的时代,所有人都笼罩在核武器的威胁下,反正大家都活不久,索性抱着“像没有明天那样去生活”的态度,颇有“人生苦短,何妨一试”的洒脱感。”但人生苦多呢?简这样回答:“如果我能看到斯蒂芬还能生活五十年以上,这可跟他只能活几年有天壤之别,生活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那我就采取更多的自我保护措施,不会让自己吃这么多的苦头,那些年里,有些时候实在是难熬”。你看,当电影照进现实,人性才会显得脆弱而真实。还有霍金在离开简的时候,完全没有电影里那么唯美,真实中可还是很曲折的。
以上是一些插曲,关于史蒂芬·霍金本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在简的口述中,她说是编剧安东尼·麦卡登去找了斯蒂芬,说服了他,后来他还挺满意,说自己的人生拍成了电影,是一种荣耀。当斯蒂芬在2014年秋天的多伦多看到这部电影的首映时,他的秘书从他的脸颊擦去一行眼泪,彼时的霍金已经72岁了。
我们来看电影本身,显然,这部电影主线是爱情,简和霍金一见钟情,相约厮守终生。在他们相遇到相爱的过程中,在电影里仅仅用了14分钟。然后就是长达两个小时的细节,繁琐的生活小事,各自的信仰不同,简对自身梦想的坚持,对另外一个男人的内心的依靠等等,最终细节打败爱情,随着简的一句“我爱过了,我尽力了”,双方多年的爱情告一段落,和平收尾。在故事的结尾,简给霍金用衣角擦了一下他的眼镜,首尾呼应,在三个孩子的缓缓走开的背景中,结束了电影的放映。不关乎霍金名人的效应,单看这部电影,这是一部以“悲剧”的爱情片,最后令人唏嘘的事,本来一对美好的关于选择、关于坚守的爱情电影因为客观的事实(因为现实中他们的确离婚了)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结尾。但是!为什么完美结果才是爱情呢?缺憾的爱情就没有信服力吗?几十年的坚守难道没有意义吗?日日夜夜的照顾不是爱情的见证吗?时间一定是有时效性的,承诺也会变质,但我们能不承认它的美好吗?最后结尾虽然是硬生生的温馨,但是何尝不是给观众一个美好的期许呢。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承诺是真实的,相爱也是真实的,坚守是真实的,过程全是真实的,但分手也是真实的。选择是有时效性的,当一个人做出另一种选择的时候,不是因为他变了,是他现在变了。伟大如霍金都预料不了自己在爱情方面的坚持,到后来不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妻子,离开了自己曾经的女孩子。他和简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他用25年的时间证明爱情,用离婚来撕毁美好,他终其一生希望用一个完美的公式证明万物的联系,到最后还是败给了爱情。
四年前的霍金在首映礼上留下的那滴眼泪,不知道是记者的杜撰还是一个七旬老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