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同时期对于爱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第一次读《致橡树》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自己朦胧的爱情观也始于《致橡树》。时过经年,对爱情的看法更加成熟,可以说《致橡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如今我们还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美。
若知人论世一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舒婷唱出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不但表达了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更发出了对自由,平等独立的呼唤。全诗用物做象征,诗歌前后两个部分形成对照,行文思路先破后立。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这些意象虽千差万别,诗人却用来表达相似的含义。缘景明情,置身诗境,则可以看到诗人想传达的情意:不高攀依附不爱慕虚荣,也不是一味付出。
那爱情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呢?诗人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来展现爱情中的主人公应有的姿态。诗歌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种不可能在现实中并立的植物,诗人用了很多的比喻,我们分别感受到,男性的刚强不屈阳刚气概,女性的坚韧不屈,柔韧气质。它们心心相印,互敬互爱,象征着男女独立的人格,和而不同。
伟大的爱情是什么模样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诗人直抒胸臆,唱出了人类永恒的命题——爱情应该有的模样。让我们向往且寻觅。
在充分把握诗歌的主题之后,想象自己就是那株木棉,这诗中的爱情观也正是自己所想,以意逆志,和诗人情绪融为一体。先有了情感的基础,对于诗歌的基调和节奏就有了很好的把握。古人讲究"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用气息和声音技巧向受众传达诗歌的情感主旨。听听大师们的作品,接触到不同的演绎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