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El libro de arena
内容简介:
小说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最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作者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 算是最适合捧着薄薄的实体书,一页页翻开,一章章读去。从“另一个人”、“乌尔里卡”及“代表大会”的具体描述开始,渐入“镜子与面具”、“乌托邦”等的隐喻和奇幻,再而转向“贿赂”、“阿雷东多”的现实,最终以“圆盘”和“沙之书”的总括结束。全书尽是宝,俯拾即是。
# 从《阿莱夫》的空间建筑师延伸为《沙之书》的文字学家和书籍考古学家,格局看似缩小却有了更加纷繁复杂的包容性(前者如《小径分叉的花园》后者如《通天塔图书馆》)。同名短篇曾经在中学课本上学过,结合整本集子一起又有了更多意义(暗指整本书本身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我怀疑我是不是读得太快了。
# 每一篇都很有意思但是看完了又啥都记不住…
# 已购。来回读了两遍,第一遍的时候并不喜欢,感觉掉书袋的地方太多,故事性亦无出彩处。但是想了想却忍不住读第二遍,读出许多意犹未尽的地方,而正是这些地方能像梦魇一样缠着人。虽然在我个人心中,写小说的博尔赫斯还是不能算大师级,但他真是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话说着,我还想读第三遍了。。。
贰:
你的沙制的绳索...
——乔治·赫伯特
一 有形
书籍是形,绳索是形,沙粒是形,无穷无尽的虚无中的每一粒尘埃也是形。
正如绳索之束缚,沙制之松散,沙之书也有它自身存在的一种形态——书,以无穷之流沙形容有形之书籍,或是以有形之书籍解释无穷之流沙,这矛盾的事物,在一开始就吓了人一跳,以一个超然于宇宙、超然于无穷之外的形象存在着,以惊悚的目光凝望众生。
它是一本书,有书页——磨损得很旧,有印刷——却很粗糙,有分栏——同《圣经》一样,每页两栏排得很紧,甚至还有页码——实实在在印刷上的页码,尽管数字荒谬得惊人;甚至还有插画——陌生人说:“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于是博尔赫斯又用尽力气去捻开书页,却总有许多书页像凭空生出来似的夹在封面和手之间。
这让人感觉不真实,因而使人感到害怕。
自古以来,往往无形的更使人平生恐惧之情,雷雨中噼啪作响的树叶,或是午夜惊起令人汗湿重衣的梦魇,因为无形,所以令人感到不真实,所以产生恐惧。然而当有一天,一个真实的、可触碰的、有形的物体在你的面前,你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受它的存在时,你却发现它异乎寻常的不真实,那种惊异与恐惧才是无法躲避也无法诉说的。
而这正是“沙之书”的伟大之处。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沙之书”虽有普通书籍一样的形态,却不同普通书籍一样“有形”,博尔赫斯像是在发神经一样地写下了他这部伟大作品的开篇,不难发现,他在“发神经”时已经开始阐明他的主题了——既然这些几何学概念绝不是开始故事的最好方式,为什么还要留下它而不是让其静静地成为一张废草稿呢?既然“声明它千真万确”已经成了人们讲虚构故事的一贯开始方式,为什么还要先声明自己的故事“一点也不假”呢?同样的,既然,“沙之书”是无形的,又何苦花笔墨来描写它残破不堪的书页和封皮,而“沙之书”若是有形的,又何必以沙比喻,传达了一种“转瞬即流逝”的信息呢?
还是回到题记,如果说象征束缚的绳索和象征松散的流沙相组合便已传达了一种矛盾的思想,那么沙之书便表达了书籍有形外表下的“暗流涌动”,或者说是一个尚未被公开的事实和真理,如流沙一般贯穿书中,在“沙之书”沉静、古旧、残破的封面之下。
“沙之书”有形的外表之下想要传达给世人的道理,远比它无穷的书页更繁多。
二 无序
初读《沙之书》,我将沙之书的无穷粗略地领会为是一种类似于佛家“轮回”的思想,也有些像《西游记》中无字经书的道理——通晓世间一切美德与罪恶的真理不能用任何一种语言或文字在任何一种纸张上书写出,唯独需要翻阅的感受与怀有敬畏之情去感知,方能窥得一二。
正如宇宙间唯一不变的道理便是万事万物都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我们对世界、对自身的有限的认识也告诉我们,我们与世界的认识都是无限的。
然而若只是无限,博尔赫斯还算不上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沙之书”也不过是一本厚重而无味的永不停歇的玩物。博尔赫斯的伟大更在于提出了“无限”中的“无序”,即你并不知道下一秒或下一页你讲看到的页码或图画是什么,它也许是第3页的一支铁锚,也有可能是第5768096376页的一朵花苞——
但永远不会是第一页(这里指的并不是页码为1的书页,而是整本书的开始),也不会是最后一页。
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生命的一种属性。生命伊始,没有人记得自己的样子,没有人可以对自己出生时的样子进行真实而形象地描摹,而后便是看似有序的一生,学习工作、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天伦之乐没有安享几年就进入了暮年,弥留之际回望一生,再无机会记录下死亡前夕的生命感受。
然而生活的美感也恰在它的无序和随机,仔细想想,有哪件事情是完全按照计划进行的呢?而没有一丝差错的人生,是不是也显得索然无味呢?
卖《圣经》的陌生人说:“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也如生活,也如“沙之书”,每一秒都转瞬即逝,每一页都值得珍惜。那些逝去的、翻过的,今后也再也没有重现的可能,都永远地,永远地,埋藏在无限的虚无之中了。
人为什么在照镜子时会感到恐惧?“沙之书”正是一部“浓缩”了的人生,当博尔赫斯讲生命与宇宙这样大的命题相联系起来,又缩影到一部书的具象时,我听到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传来的声音:认识你自己...
叁:
据说《乌尔里卡》是博尔赫斯小说中唯一讲到爱情的一篇,写了“我”与乌尔里卡的邂逅和情爱。故事时间跨度极小,博尔赫斯在小说开始便交代说:时间只包括一个夜晚和一个上午。而往往短暂的爱情富有神秘感、浓烈并近乎完美(因为还没来得及被流逝的时间一点点的破坏掉),《泰坦尼克号》里rose与jack的爱情故事能赚足人们的眼泪也正是因为把握了如烟花般绚烂与短暂的原则。
小说情节简单但极富魅力。乌尔里卡以背影出场,先是话语引起“我”的注意,既而是美好的容貌和气质,然后是思想、智慧,最后是神秘感。环环紧扣,逐渐提升,在极短的篇幅内将一段感情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写的如那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威廉·布莱克有一句诗谈到婉顺如银、火炽如金的少女,但是乌尔里卡身上却有婉顺的金。她身材高挑轻盈,冰肌玉骨,眼睛浅灰色。除了容貌之外,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她那种恬静而神秘的气质。她动辄嫣然一笑,但笑容却使她更显得冷漠。](容貌气质)
[她沉思地问我:“作为哥伦比亚人是什么含义?”
“我不知道,”我说。“那是证明文件的问题。”
“正如我是挪威人一样,”她同意说。](思想)
[“我昨天在约克礼拜堂看到的几把破剑,比奥斯陆博物馆里的大船更使我激动。”
我们的路线是错开的。乌尔里卡当天下午去伦敦;我去爱丁堡。
“德·昆西在伦敦的茫茫人海寻找他的安娜,”乌尔里卡对我说。“我将在牛津街重循他的脚步。”
“德·昆西停止了寻找,”我回说。“我却无休无止,寻找到如今。”
“也许你已经找到她了,”她低声说。](智慧)
[“过一会儿,她又说:
“仔细听。一只鸟快叫了。”
不久我们果然听到了鸟叫。
“这一带的人,”我说,“认为快死的人能未卜先知。”
“那我就是快死的人,”她回说。
我吃惊地瞅着她。](神秘)
而小说的结尾——也就是故事结尾写的更是精彩,它完全摆脱了男女情爱描写中那种容易趋向雷同的世俗气息,故事的叙述走到期待中的床铺时,男女主角的形象却开始模糊,而作为背景的时间、家具、镜子、大雪却从文字中凸显,“时间像沙漏里的沙粒那样流逝。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乌尔里卡肉体的形象。”瞬间化为永恒,场景倏然远去成为了记忆。留下的只有对那爱情的感受——揉杂了幸福与虚空、深情和绝望。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