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愿“婚姻”被看见希望

愿“婚姻”被看见希望

作者: 谢采彤 | 来源:发表于2017-01-18 20:21 被阅读10次

    愿“婚姻”被看见希望

    原创2017-01-16好采此刻感受


    文/好采

    此刻感受(ID:cikeganshou)原创首发

    前几天,有则让人扼腕痛惜的消息传得戚戚然。


    这段时间特别关注了有关家庭、婚姻的新闻与相关书籍文章,看着新闻越来越多有关婚姻事故的报道,想要寻求一些方法来解说乃至给咱女同胞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消息说: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13楼一跃而下,大孩子3岁,小的才几个月,妈妈和大孩子当场死亡,小小孩子最终也抢救无效。

    逝者还留下一份令人扼腕的自杀遗书(见后面)。

    首先看到,这是一个跨年龄时段的婚姻,女方80后,男方70后,相差11岁。不可否认,婚姻在很多女性看来,男方年长一些,或许会更体贴、更会照顾人。

    但是阅历多的朋友更加知道,很多例子看来,是否会体贴人、照顾人、跟年龄没有关系。年龄差距太大,倒是实实在在存在代沟上的硬伤。

    婚姻关系本来就是需要双方不断沟通、不断磨合的长久性经营的关系。

    有人说:婚姻,一开始都是对的,走着走着就错了,或许再走走就对了。不要对婚姻给予太多的期望,它是不可能完美的事情。

    不应该拿“婚姻”来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啊,婚姻不满意,还有更重要的个人人生目标啊。当然能把不满意的婚姻过成满意的状态,就看个人修炼和个人造化了。

    面对世间婚姻的事件,一开始想要说些什么,可是除了替受害者们感到悲痛之外,我说不出什么,我被卡住了,并且也生成不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观念系统。所以我阅读了近期所有关于婚姻话题的公众号文章以及书籍资料报告等。

    认识到自己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匮乏,所有在以后需要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啊。其实,婚姻知识,每个人都应该去认真学习,不单女人,男人也对其重视起来该多好。

    婚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人生功课。虽然,它不是必修课,现代人更多把它看作选修课,甚至不选修这门课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才出现现在社会的普遍现象,不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多,结了婚想逃离的也不少,反正“单身”在这个社会渐行渐火。

    在我们那个年代,思想单一到想把生命过成直线路径,就是人生所有的追求都奔着幸福的“成家立业”这个目标,然后白头偕老。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没办法在这个现实社会里潇洒地浑水摸鱼,洒脱的挥挥手:“不玩了”。

    太多的责任,太多的背负,就连孩子都是虔诚求来的,难道还不能感恩上天的恩赐而接纳所有日常生活的鸡飞狗跳吗?呵呵,是不是夸大其词了?

    所有生活的不如意不是可以拿来逃避生命的借口。

    当然事件中的年轻妈妈已然不同于平常人,患了产后抑郁病的人当然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相提并论。

    “产后抑郁”是一种很普遍的又很严重可又没被重视的一种病。

    事件的年轻妈妈产后抑郁很严重,天天哭,她丈夫却对她说:“为什么总是哭嘛?自己的问题,自己调节嘛。”

    情绪确实需要自己懂得调节,可是作为丈夫也有责任帮助妻子走出人生的低谷啊,如此无助,不单得不到帮助,还得到冷言冷语,难怪会让她的爱一步一步走向绝望。

    “爱”要看得见希望,才会有勇气爱下去吧。

    一个走入婚姻的女人,她的情感需求自然从她的伴侣得到,难不成还从外面的男人那里寻求安慰不可,那这婚姻结来干嘛?结来好看的?结来做交待的?结来当做完成人生大事?

    看不到爱的婚姻,走得出来的女人当然可以重新寻找人生的另一番景象,走不出来的女人也许可能就是到了绝望地步乃至“死亡”。当然也存在不断调节后,婚姻雨后重生的。

    死亡,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事件中的男子,中年得婚得子,两个孩子来到家庭里,当你珍惜新生命的时候,是否还同样珍惜带来新生命的妈妈?如果珍惜就会很感恩吧,如果连感恩都没有,那么应当不要埋怨加指责吧,怨气是最不能积福的一种行为啊。

    福气,只有惜福的人才守得住福。

    该事件中的婚姻,丈夫出轨还咄咄逼人。不禁让人觉得心寒。

    所有幸福的婚姻都有一个共同点——忠诚。

    婚姻,两个有缘的人走到了一起,并签订一起共同走完人生的合约,就像签订生意买卖合同一样,一签就要诚信于对方,这叫忠诚。如果这点都做不到,人在社会混,拿什么来证明你的诚信所在,别人只知道你连最亲密的人都可以不讲诚信,还信得过你吗?所以可以说,背叛是对伴侣最大的失信,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失信。

    更有些人迂腐的说:一方出轨也有另一方的责任所在,简直荒唐!婚姻关系出矛盾确实是双方的问题所在,可是有问题不去沟通交流寻找解决方法而采取出轨的方式,则只能说是出轨者单方的错误,责任也丝毫不应推到另一方那里去。

    只是,这社会发展到这一步,真的应该重新建立起完善的“诚信”系统啊。

    大城市管理层在呼吁“诚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难昌”、“以诚为贵”、“以诚为德”……

    何为诚信?

    百度解释: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

    诚信∶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诚信,社会要有诚信,家庭要有诚信,个人要有诚信。如果个人乃至家庭都丧失诚信,这社会的诚信系统如何建立得起来?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婚姻关系,如果没有抓好婚姻诚信问题,则这社会将很难实现真正的诚信系统的建立,口号吹得响,基础没建立好,上层建筑再华丽都是骗人的。

    再来说说事件中年轻妈妈所说的日常,也许是个例,但也可能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婚姻现状啊,这就是现实,现实是残酷的。

    只是如果人们能醒醒、能反省该多好,对别人残酷,最终还是给自己留下了残酷的下场啊。中年得婚得子,又中年失妻失子,人生,一场戏,一场空,徒悲伤啊。

    世间,所有的一切人事物,唯有珍惜,才能守得住,否则都会慢慢的、偷偷的溜走无痕。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或轻或重的产后抑郁呢?

    如何减少这种悲伤的事例发生呢?

    为什么老一辈的年代,再苦再累再穷都甚少有抑郁等情绪病发生呢?

    《为何家会伤人》,著者武志红说:“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鉴于此,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

    事件中的年轻妈妈,本来有不低的工资收入,后来辞职做全职太太。这也许也是全职太太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全职太太真的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并愿意当的。

    三观不合,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三观完全吻合。但这不能作为进行顺利沟通的障碍。

    有时候,导致沟通障碍的是其他因素的存在,譬如:工作、地位、收入、权利等。

    有位友人说:收入决定一个人的话语权和高度。

    在现实的生活里,“收入”是很多问题的导致因素之一。

    事件的年轻妈妈说:她丈夫是赚钱养家的人,在她丈夫及其家人眼里,赚钱养家的就是爷,是最辛苦、最累的,应该得到宽容、体谅、照顾。

    赚钱的男士们,赚钱是不容易的,但请你们也体谅一下你们的全职太太吧,她们也不容易,她们是没收入,可是她们照顾好家庭孩子,给你们处理妥当了后顾之忧,你们才有可能全身心赚钱,不是吗?这就是全职太太的价值所在啊。

    “理解”永远都需要双方同时进行。如果只是单方的努力去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却总是堂而皇之自以为然的,那么关系中的矛盾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缓和。

    《为何家会伤人》里说到:“如果我们珍惜家,就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把工作上的权利带回家会引起很多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流行成功崇拜,而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就是掌握权力规则。

    在这种崇拜之下,无论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都很容易忽视珍惜的规则,而只在乎权力规则,将其视为解开人生的主要甚至唯一一把钥匙。

    在某种程度上讲,娴熟地掌握并果断地使用权力规则会让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奔跑得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渗透到一个人的家庭领域里,那势必会让这个人付出代价——他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变得一塌糊涂。”

    让家真正成为幸福的港湾,让女人在婚姻里看得到希望。

    希望世间的悲剧不要再屡屡发生。愿逝者安息!

    最后给未婚族一个定心丸吧,婚姻其实也有很美好的一面,凡事都有两面性,不要因为玫瑰长刺,就说玫瑰是不漂亮的。

    人生总得奔着希望去啊!

    附上文中提高的自杀者遗书

    愿逝者安息!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喜欢就请关注我吧~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愿“婚姻”被看见希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eb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