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菲讲散文(二)
第9篇阅读笔记,2000字
如何搜集素材,让文章鲜活生动
一、现在用三分法,架构文章的完整度
(一)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收集素材
通常使用在以人物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散文上,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要求:抽丝剥茧般收集素材,通过素材叠加的方式塑造人物。
案例:《画师》
1.同人物的内在逻辑入手:
一个人的行事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机;用了什么手段,有了什么结果。比如为什么画师会去学画画?他是怎样当上画师的?为什么会去画遗像?又为什么还有人画遗像?
2.从人物的性格入手:比如画师的师傅是什么样的人,最终发现师傅和顺与家人不辞而别的故事。
3.从能体现人物更深层思想的素材入手:比如画师对死亡、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挖掘人物背后的思想。
刚开始对人物的理解、能想到要收集的素材,可能比较表层,可以先借此了解人物。
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人令人意外的、值得惊喜的素材,再顺着素材去挖掘。
(二)以核心意象为中心收集素材
通常使用在以物体或地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散文,如风物类写作、地域文化类写作。
要求:层层展开。
代表作:史铁生《我与地坛》,梁琴《书院三章》,梁衡《中国枣王》,祝勇《再见,马关》
案例:史铁生《我与地坛》
核心意象:地坛
地坛的历史、时间对地坛的剥蚀;
“我”的出生与到来
“我”失去双腿后,“母亲”对“我”的爱;
我在地坛所见的四季之美和到园子里来的人;
“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反思生命。
方法:
找到突出历史文化厚重感或特殊的素材;找到历史文化与现实的勾连,以及对人或者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重视人在历史文化现场的感受。
(三)以母题为中心收集素材
一篇散文可能有许多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从一个最大的主题中裂变出来的,这个最大的主题就是母题。
要求:原点散射,所所选素材在题意上是平行的关系。
代表作:李敬泽《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
冯秋子《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周晓枫《巨鲸歌唱》《弄蛇人的笛声》;塞壬《悲迓》;
熊育群《生命打开的窗口》;
案例:熊育群《生命打开的窗口》
把母亲的一生作为原点进行散射,收集素材:母亲的童年、婚后养育四个孩子、与疾病抗争、母亲离开后的场景等
用 “奔丧”串起这些素材:“我”坐火车回家奔丧→我得知“母亲”病危和病故的消息→葬礼现场的风俗、出殡→“母亲”的一生→“我”对母亲的想念;
“母亲”是收集线索的明线,事件的过程是收集素材的暗线。
方法:先列出小主题,按小主题选材,找到散射面:小主题虽是独立的,但立意要深远,搜集的素材不可以太浅显。
把母题分出脉络,按脉络收集素材:脉络要清晰,逻辑性强,符合生活的原生状态,收集的素材要求实求诚。
二、三个强化点,突出文章的个性化
(一)散文是散文家的生活史,选材时要强化自己的生活地域。
选材要强化自己的生活地域和生活经验: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是唯一要求具有自己烙印的文体,生活的地域,生活的经验,都是作家自己烙印的重要部分;
散文家大部分是写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之地、成长之地:刘亮程、李娟写新;艾平写呼伦贝尔;江子写赣江;
散文家大多写的是他们现实中的生活:郑芸芸为自己画画、制瓷器,胡冬林写长白山的森林;
案例:塞壬《悲迓》
悲迓是古楚文化留存下来的地方腔调,塞壬写悲迓腔,写唱悲迓的人,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写自己眼里家乡的生活。
这是塞壬熟悉的、独有的,又是别人生疏的、无法复制的。
如何收集素材:
梳理自己的生活资源:收集地方文化史料、非遗资料,并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山川地貌,及栖息其中的稀有动物和广有分布的动植物;了解当地重要的民俗,尤其是婚嫁、丰收、祭祀、宗教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了解美食、主要物产,及制作美食的方法和生产物产的方式;
找出那些自己熟悉的,别人生疏的素材
(二)散文是散文家的心灵史,选材时,要强化自己的认知领域。
选择要强化自己的认知领域:散文的本质是表达散文家的世界观,散文作家需要向世界表达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何种散文,所表达的都关乎心灵,为心灵而写,启迪心智;在搜集素材时,关于心灵的素材具有优先原则,并要强化自己的认知领域。
胡冬林《青羊消息》(胡东林对大自然、对野生生命的浓烈情感)
方法:避免强行写自己的知识盲点;
对有认知的领域,需要熟透地了解,进一步“反刍”和“消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三)散文是散文家的气质体现,选材时,要强化自己的精神品质。
选材要强化自己的精神品质:史铁生因失去双腿,病痛多年,他的作品有着对生命的深度思考,阴郁而豁达。
周涛是军人,常年生活在边地新疆,作品开阔而富有浪漫的气息。
于坚具有国际视野,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待自己的写作,他的作品开合很大,信手拈来,如浪卷。
作家的气质会投射到散文的品质上,尽量收集、选取可以衬托自己气质的素材。
三个强化点,突出文章的个性化:散文是有精神风骨的一种文体,忌讳平庸,忌讳作家的时代观出现糟粕,忌讳素材的粗俗,就会把“下三滥”当做“下里巴人”,忌讳流于表面的抒情,忌讳沉溺于“自我”而不见众生世界;
要善于捕捉时代的精神,善于发现爱的力量,善于发掘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