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遇见谁,我们容易认为是外在力量决定的命运,但我们会发现,现实常常是我们内心投射的结果。
无论看自己,还是看别人,我们都可以使用这个绝招: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发展;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也就是说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的。
客体关系理论特别重视3岁前。而完整的考量时间,可以放到6岁以前,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是在6岁前定型的。
最初的重要客体,首先有三个: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一个人的重要客体很多,但正常养育下,父母有极大的重要性。
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被视为经典的精神分析,他的重点,放在3~6岁的俄狄浦斯期,重视的是孩子和父母的三元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二阶段,重点放在了3岁前的母亲和孩子的二人关系上,这个阶段父亲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力不大,父亲的价值是给妻子提供支持。
精神分析的第三阶段是自体心理学,其重点放在了孩子自身上,因此可以视为研究的是孩子自身的一元关系。
妈妈如何哺乳,是一个生命的头号原初关系,极为关键。3岁前,如果妈妈离开孩子两周以上,那就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转的创伤。
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进来,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说,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地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便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同时,性格也在关系中疗愈。
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
当你发现两个人之间的观点之争失效后,可以跳出来,观察一下对方为什么这么吵的心理策略,然后把它指出来。
这让我们初步有一个认识人际关系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两点:
(1)当下的关系模式,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再现,也是一个人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它也会展现在这个人的各种关系中,是一种基本模式。
(2)这种再现,会有精准的对应。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信任,他就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内化到内心,从而形成的自信的内在关系模式。
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
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况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所以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如何构建平等的关系”。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可以概括为三点:
(1)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的关系模式的结果。
(2)当和对方的互动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破”。
(3)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
吃的隐喻
严重的饮食障碍很难治疗,患者会控制不住他们的病态饮食行为。控制不住,就意味着,控制他们病态饮食的,不是意识而是潜意识。
婴儿的记忆基本上都进入不了意识,以只能停留在潜意识次层面,于是变得很难沟通、很难觉知、很难被治疗。
口欲期的婴儿,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吃,而这时比较好的养育是按照他们的节奏去哺育。因为婴儿的新陈代谢很快,所以一天需要吃很多次,并且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如果没有按照婴儿的需求节奏去哺育,因为严重没被满足,婴儿对奶水或奶水替代物就会有恨意,于是出现吐奶行为。
只要能让婴儿和食物提供者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来,这就是一个好的命运原型,原则是要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
如果我小时候得到的哺育太差,该怎么办?好好满足自己的口欲,但在满足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吃,去体会在吃的过程中,自己的各种感受,特别是匮乏感和恨意等负面情绪。
当哀伤表达的足够了,我们就可以不在固着在这个时期的创伤上,可以前行了。
性格在6岁前定型,但只是定型,并不是不可改变。不妨慢一点,再慢一点。
参考文献:《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武志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