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读书

如何读书

作者: 一棵树宋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18:46 被阅读55次
    image.png

    今年初参加了个读书营,但是感觉自己的读书效率还是很差,所以最近翻出来笑来老师的几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复习一下.

    1、精读

    1、读书一定要慢,因为只有慢读才可能细品。读书与赶路不同,对赶路的人来说,几乎只有终点才意味着一切;如果赶路的人流连路边的风景或者纠缠沿途的遭遇,他就可能无法到达终点甚至误入歧途。然而读书却并非如此,如若读书真的是像是赶路一般,那么打开书直接读最后一句话岂不是最好?好书对一些人来说就好比氧气一般重要。
    2、遇到好书,我会抽时间朗读完,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书朗读完,也不过十几个小时,中间断断续续,也能一个星期内搞定。更多的时候,时间花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的部分,需要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开脑洞的部分,需要反复搜索寻找更多资料与关联的部分……反正,眼球快速移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3、不思考的阅读有什么用呢?很多人这辈子都只是享受努力的感觉而已,并不是真的。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学而不思则不思惘。思即所谓的品书,所谓的煮书。不思考而一味只追求的速度的读书就如八戒囫囵吞下的那个人生果,不但尝不到滋味,而且身体也吸收不了它的营养。有的好书仅一字不差的读一遍也是不够的。你有没有一本读过十遍的书呢?如果没有那么可能你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目前现在我还不是。

    2、如何精读一本书

    1、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从未有能力去“精读”——识字不够多,词汇量不够大,概念量不否丰富,逻辑不够严谨……一句话,不具备“精读”的资格。然而人们总是假定自己的能力会随着年龄自动增加,于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假定开始显得极端自然:每个人从学校毕业之后都假定自己识足够多的字、有足够大的词汇量、足够丰富的概念量、足够严谨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最要命的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精读”——那是中小学生被逼才愿意做的事情 ——“泛读”才是配得上自己年龄的活动……

    2、读文章还是有一点点的方法的,读考试(TOEFL/IELTS/SAT/GRE/GMAT)里的阅读文章更是如此。但请放心,真正有效的方法总是非常简单的。(以下文字相对抽象一点,但,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
    当我们读进来第一句话(标识为S1)的时候,任务只有一个,“这句话在再说什么?”(What does S1 mean?表示为M1)其实,有些时候,这并不是一个简单任务。需要两样东西支撑:1)语法知识;2)概念体系。但是,很多人竟然以为只需要单词就够了。

    然而,读进来第二句话(S2)的时候,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仅要搞清楚M2,还要搞清楚M1和M2之间的关系(标识为R1&2)——这是竟然有很多人从来不做的事情。

    M1和M2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1)M1被M2支持。这时,M2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方式、手段、步骤)
    2)M1与M2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M1与M2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

    如何更好理解一本书,需要你更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各种正确的概念。自己阅读理解速度偏慢,可能的原因就是上面所述,再加上年龄偏大,大脑里有很多错误的概念、混乱的逻辑、错搭的模式。有没有什么办法:立足于现实,一点点积累,一点改正,这是唯一的途径。

    3、要读书

    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所以,一定要读书,而不是把本来只不过是获得知识的辅助手段而已的杂志、文摘、新闻等等当做唯一主要手段。买好书,读好书,读懂好书,然后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

    除非是比较新的行业,没有什么书籍可以看,那么书籍是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因为他更有体系。有体系的知识才是更高级的知识,其他途径只是辅助的途径。

    4、先掌握一本书的结构和基本概念

    1、拿来一本书,就好像要打一场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 同样的道理,拿来一本书,不应该是抓起来就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起,一直读到最后……应该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开始行动比较好。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但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总是要分章节。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所以,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有些人从小就学会了并且早就习惯这么做,而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这么干 —— 这就是为什么最终绝大多数人只具备读半本杂志,看个豆腐块文章的能力,而不大可能真正独立消化一整本书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自己没有更快的理解一本书的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更快的理解一本书就要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于整体有个把握。在读书的过程中再不断地修正最开始的知识点。

    5、链接

    1、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的过程。
    2、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只有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前后链接起来成为有体系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6、用

    1、一定要用起来。 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知识无用,这是二货思维,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哪怕巫术都有用,更何况知识。可是不用的东西,没用起来的东西,还不如虚无 —— 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这可是最宝贵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
    2、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教!我总是重复这句话: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不是胡说八道的那些东西)传递出去,分享给你身边的人。“教”,不一定非要像老师一样在课堂上给一帮学生讲(还不允许他们打断)……“教”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分享”,就是“教”的一种形式。

    前面提到过你要有一本读过十遍的书。熟读,吃透然后再去践行并有所产出才可以说是真地读懂了一本书。

    7、做笔记的方法

    读书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用很啰嗦的方式记笔记。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不再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笑来说“记笔记一定用Google”。摘录原文不再耗费力气(伟大的Copy/Paste),写下批注,甚至干脆写一整篇文章,加以分类关键字(以便将来搜索),相当耗费时间。但这个时间耗费的值当,不记笔记的人无法理解这种时间精力耗费的合理性,正如不成事儿的人永远不知道事无巨细的道理一样。

    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读书不写笔记了。为什么?因为有更大的硬盘了,有无限大的云存储了,更为关键的是 MacOS 有系统级内嵌的全文检索功能。于是,我尽量只买电子书,然后转换成 epub 格式存在硬盘里。读书的时候专心读,有用的地方刻意记住几个关键字,将来用得到的时候,全文检索一下,就可以轻松找到出处 —— 当然也有偶尔死活想不起来关键字要隔上好几天才想起来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上一两句批注的需求越来越少,若是真有启发,干脆写篇完整的文章算了。也就是说, 把大量用来“牢记”的时间,直接输入到“践行”之中,好像更为牢靠,更为划算。

    前面那段选自成于2010年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后面这一段选自2015年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看似有些小冲突,但是如果注意第二段中的“”字,是:不写读书笔记了,不是不记笔记了。尽量读有电子版本的书籍,写批注利于以后搜索,如有启发就写一篇文章,或者直接践行。这是更高效的学习手段。

    《我是路人甲》的片尾曲,听的时候总是很感动,我就是路人甲,路人甲的成长之路从会读书开始。

    备注:《精读》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什么是更好的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hn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