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什么是科学
作者:吴国盛
这并不是一本科普书,大概是一本跟科学有关的哲学书。应该是北大一门什么课的教材吧。书里不但涉及科学的历史,希腊数学,基督教和大学,内容非常庞杂,虽然新东西不多,视角却独特,倒是能够开拓思路。
本书从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讲起,然后追根溯源进入西方语境,以帮助我们理解希腊理性传统与现代数理实验框架之下“科学”的真实内涵、边界和独特性,最后又回过头来落脚于“传统中国的科学”。来回答“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
科学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是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好奇。
“科学”在今天是一个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词汇,但它的含义却相当模糊。在不同的语境下,它指称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大体说来,在现代汉语的日常用法中,它有两种基本用法。一种用法是指某种社会事业,指一个人群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这个人群就是科学家或者科技工作者,这项事业就是“科学”。 另一种用法是指某种价值判断。“科学”经常指对的、正确的、真的、合理的、有道理的、好的、高级的。比如,我们说“你这样做不科学”。
简而言之,对于“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第一种用法回答说“科学就是科学家们做的事情”,第二种用法回答说“科学是好东西”。
科学精神是一种特别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
《大学》中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依次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只是初级的、原始的阶段,并不是最终的和最高的目标。在中国文化里,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行、做人。西方的理知传统与中国的伦理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统。
无论游牧、航海还是经商的民族和人群,他们与农耕人群最大的不同在于,频繁的迁徙而非安居是他们生活的常态。无论《圣经》还是《荷马史诗》,都是讲漂泊的故事。漂泊的人群经常遇到生人,与生人打交道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与中华民族的熟人文化不同,西方文明总的来看是一种生人文化。
现代性已经把我们的生活世界改造成了一个大实验室。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结构都已经按照实验室科学所要求的配置和结构进行了改造。
如果说希腊科学是理性科学,那么现代科学就是数理实验科学。为什么现代科学一定要诉诸实验?为什么现代科学一定要采用普遍数学的方法?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考察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我把这个基础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求力意志,一是世界图景,用叔本华的话讲就是“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现
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世界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视界。图景化的世界对应的是主体的人。以求力意志为标志的现代人类必定把世界表象为一个图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详细讨论世界的图景化:数学化、空间化、时间化、机械化。
整个西方博物学(自然志)都是如下两个传统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传统,一个是观察、记录和描述自然的传统。
在这个谱系中,除了占据最右边的西方特有的理性科学之外,博物学特别值得我们注意。正如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技术,有文明的地方就肯定有博物学。诸多非西方文明在理性科学方面并无突出表现,但都有发达的不可替代的博物学。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定义问题,而不是历史经验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历史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