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显然国内景区的发展,并没有那么“与时俱进”。每次黄金周,都会成为一场全民吐槽大会。为什么旅游的满意度那么难提升?是这届游客水平不行,还是要求太高了?
地方政府与景区的痛点:过度依赖门票收入
“一张门票,几张照片,一地垃圾”——有人这样总结国内旅游的标化模式。
景区联票动辄上百元,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家三口出行,光是门票费用支出已不菲。但在景点的评论中,“门票太贵”依然是用户反应最多的。"买了门票,没啥可看的",“转了一圈就走了”,感觉“景点都差不多的样子”。说白了,用户不是觉得“贵”,而是觉得“不值”。
景区也有自己的委屈:景区的规划建设都是高标准,意味着有高额的贷款要还,可收入一直上不去,严重依赖门票收入。搞点创收的项目,又被游客嫌弃太商业化、太坑。
一个文化IP,重复上马建设多个旅游观光项目,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游客审美疲劳。景区建设的浮躁、攀比与急功近利,也导致没有深入挖掘文化IP的优势,形似而无神似,即便斥巨资进行媒体轰炸式的宣传引流,也难以持久,如昙花一现。
2017年,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白鹿原这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等游客实际体验后却发现,大都是以古建筑为特征,其中许多景区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小吃”。由于各景区的白热化竞争以及客源抢夺,白鹿原这个享誉海内外的文化资源,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造成了巨大的商业浪费。
仿古建筑+小吃=景点?互联网+智慧文旅,可以从立项到运营,给予数据上的决策支撑。
例如采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去了解当地游客、外来游客的用户画像,才能更好地进行景区规划,营销策划;
对于已运营景区,及时掌握景区内服务数据、客流情况,以及每个消费点的购买情况与用户满意度,才能更好地去挖掘用户需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去进行优化改进。
另外从政府角度,区域化管理,合理科学规划旅游项目,避免“一拥而上”导致的恶性竞争,节约资源、高效利用。
景区的痛点:消费单一,纪念品同质化
“出国游最怕买到Made in China,国内游最怕买到义乌生产”——买纪念品,买的是当地特色。
景区提供的消费比较单一,门票、景区内交通、导游服务、餐饮,除了一些刚需的消费,在纪念品购买方面,总觉得很难赚到游客的钱;而游客也觉得,门票贵,餐饮贵,啥都贵。“这个纪念品,我淘宝上搜索一下都比你景区的便宜,一样是地摊货,我何苦自己花高价扛回去呢?”
那么真的是游客“太精了”?尴尬的是,一方面看到媒体对于境外游“抢购”、“排队买商品”的报道,一方面却是景区纪念品卖不动的窘境。在上海的城隍庙,小店用10元的低价招揽着中外游客,廉价的手串用塑料筐装着,还能讨价还价;而正品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内,销售的丝巾、钥匙扣价格贵,款式也雷同,游客消费的兴趣并不高。
游客对于景区的纪念品,的确是“又爱又恨”。中国人的购买力强,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家赠送亲友或自用,也是旅游的乐趣。但目前景区的纪念品市场,能做到如故宫文创这个高度水准的,并不多。游客的品味、审美在提高,而相应的消费供应却跟不上。
其实从互联网+电商,以及电子支付基础平台建设来说,中国并不落后,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领先水平。
对于景区,如何借力,如何进行消费升级,才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娱乐休闲项目,真正地挖掘文化消费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圈地收门票。对于文创产业链的扶持与合作、联合运营,景区也可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引入更优质的互联网电商、品牌资源。毕竟能“靠天吃饭”的景区是少数,一起把市场做大,把服务做好,精细化运营是出路。
游客的痛点:到此一游的无奈
“不来景点,后悔终生;来了景点,终生后悔”——
“说好来看主题乐园,可来了发现没啥好玩的,最后孩子就一直在儿童乐园喂羊。”“本想来景点看文化,毕竟有五千年历史的内涵,结果景点造了海盗船,感觉特不伦不类。”
旅游中的囧境,正如一座围城,想逃离日常的生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后发现外面的世界也不过如此。
游客们非议最多的旅游负面感受,大多来自:
景区没有内涵,建设随意,感受不到旅游的快乐:景区游玩的内容很无聊,“光走路”不知道景点的故事,也不知道历史、人文背景;都是仿古建筑,里面却都是披萨、炸鸡等小吃;
景区设施不友好,服务差:例如厕所太脏,指示牌不清楚,交通对接不方便,缆车排长龙,等了几个小时都走不了;
受骗上当,宰客行为:例如导游强迫游客消费,商店消费太贵、“天价大虾”被骗财等;
服务水准低下:景区服务人员、导游态度差;提供的消费劣质,如餐饮不干净不好吃,住宿条件差等。
山海关曾经从5A景区,到被国家摘牌,就是因为投诉多、厕所脏、欺骗游客烧香等行为,屡次警告不及时改正导致的。景区与游客的关系,应该是共赢才对,游客高高兴兴地来,花钱花的开心,景区赚钱赚的安心,这才是旅游的意义。一旦要游客与景区成为对立面,那么旅游就只是一个负担,而不是享受了。
正如王炯晟教授在《互联网+的旅游新模式》一文所提出的,用“心愿表达,文创产品,文化传播”来弘扬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是未来促进文旅产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大方向。目前国内如心愿云等智慧文旅平台,已经在文旅融合、智能交互、景区智能硬件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第三方的服务融入景区,依然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与探索,充分地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必须要“接地气”又能创造经济价值,这是一个长期协作、演化的过程。
每一种新的文旅模式,就如同互联网创业产品,都要不断迭代、创新。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模式,拥抱互联网+的智慧文旅,也意味着更灵活、更敏捷开发,从当前旅游的痛点着手,为政府、景区、游客的刚需提供有力的产品开发与系统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