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分析过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全球掠夺的白银的相当大部分流入华夏。但是其引起的当时明朝的总体经济状态,呈现为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胀。但是通胀也在局部领域发生。
这是因为当白银大量进口,形成了明朝事实法币的变化,形成了双法币形式——铜钱和银两。由于以往中国主要法币是铜钱(也就意味铜钱大量的应用),在铜钱量不够的情况下(中国长期缺铜——指贵金属货币提供量始终少于需求量),用了大量的实物,比如很长时间绢帛等物品事实可代钱抵税赋,农民可以用粮食等实物抵税赋。所以历史显示,中国由于缺铜,在很长历史时期,事实是以贵金属货币和实物并行的经济状态。
直到明后期大量白银入华,较为充裕的货币提供量,等于这部分白银在逐次替代以往使用实物的场景,以及大量使用铜钱的大额交易部分。所以这种替代的不断进行,本身就呈现为白银不够的情况(因为如果白银足够,就完成全部替代了)再加上富人大量窖藏白银。最终明朝廷也加入,基于大量白银入华,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改革,将大量实物税赋用白银替代,等于将国家财政体系里的货币和实物都用白银代替了。所以这个替代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经济体量的巨大,所以即便几十年间流入数亿两白银,替代速度远追不上需要白银来替代的商品市场规模。所以形成了事实的通缩。
但是又不是完全的通缩。
因为白银进入法币体系,形成了事实的双法币系统——铜钱和白银。等于铜钱和法币之间的汇率要重新建立起来。由于社会将白银作为了主要法币,所以市场的价格就事实由白银进行了重新定价。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铜钱的地位下降,因此相对于实物,铜钱发生了事实的贬值,而且重要的是,由于铜钱应用于小额交易为多,所以底层民众大量应用的更多是铜钱。这就造成了在社会总统通缩情况下的某种程度的局部(底层平民的日常消费)通胀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