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有事回了趟家。在家里的那几天,陪我妈去了趟医院。
我在1500公里外的城市工作上班,不论是请假还是回家的路程都不太方便,每次通过手机得知家里的近况,都让我感到特别的焦虑。而我妈,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和小孩子极其相似,身体不舒服,能够以各种理由不去医院,再或者可以说是逃避去医院,即便她近些年总是大毛病没有,小问题不断。
在医院的那几个小时,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让人吐槽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我记得自己为此还专门发了一条寥寥数字的朋友圈,定位在了当地的医院,除工作上不相干的人之外,没有屏蔽任何人。
医护行业在我的印象里,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因为他们全年无淡旺季,全天都处在人头攒动、人来人往的盛况。
大城市的医疗情况和医护人员素质如何,我不敢妄加评断。可是在我们这座四线小城市里,一些医护人员们对待病患及其家属的态度能瞬间点燃你的情绪,他们总是能给你制造出一种惹不起的错觉。
病患在生理上已经饱受折磨,最害怕的是满怀希望地抱着战胜病魔的心理来到救死扶伤的医院求医,却能让一些所谓的医务工作者当头呵斥一棒。
而在医院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时内,就让我幸运的有了这遍经历。所以,才有了当时我的那条朋友圈。
发圈后,一些本地的同学/朋友默默的在下面留言,回忆自己在医院遭受的心酸委屈事儿。看来,我并非个例。
来求医问药的人,挤在各处挂号、缴费、等着做检查的人,基本上都来自于普通劳苦家庭,至少在我们当地的医院里是这样的。自然,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有限,像我妈的这个年纪,很多人大字不识几个,来到医院甚至连指示标牌都不认识,只能逮着一个穿着护士工作服的人就开始问路,问得这些年纪并不大的小姑娘们心生烦躁,话说着说着,就不自觉地提高嗓门,心情好的开始扯着嗓子大声回应,遇上心情不好的,回应你的除了答案之外,还配有大白眼儿和带刺的话,于是就留下一脸郁闷的问路人。
今天,我妈给我发来一条小视频,我一看,我的乖乖!一群病人挤在小小的过道里,排队等着做检查。一边的椅子上已经人挤人的排排坐,并不是一个椅子坐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挤在同一排椅子上,颇有互帮互助的意味。可是这种情况下的互帮互助,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疫情之下的医院,也不过如此。人流如此密集的区域,黑压压的人头,全都是身体的落难者。
不过说实在的,这条视频里的人,还不如我上次带她去医院的时候人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