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责任的语言表达者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呈现,是人类使用最多的交际工具,也是课堂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更是师生直接交流、打开心门的钥匙。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中外教育家殊途同归的言说都强调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而现代教学艺术论的创始人赫修特更是认为“一个教师如果善于语言表达,即使不是一个一流的学者,也可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可见“善表达”这个“俊”可以遮住教师某些“丑”,教师不仅要能表达,还要善表达,更要成为有责任的表达者。
一、要言之有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东西也不可取代的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应当包括说话的艺术——跟人心灵打交道的艺术。”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融合。当教师用优美的、鼓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会在心里不但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从而获得自信心和勇气,“亲其师信其道”,对这位老师产生很深的感情,并为之努力学好学业。我的十年前的学生高考中语文成绩异常优秀,顺利地考上理想的大学,她说在高考前,我拍着她的肩膀对她说:“你肯定能考好,我相信你能行!”就是这句话,让她从自卑的沼泽中走出来,获得勇气。而有的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些小错误,讽刺挖苦,一味指责,孩子就会丧失自修心,造成心理阴影,甚至成为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师生之间的冲突最近屡屡发生,甚至还酿成悲剧,常常是由于教师出言不逊,恼怒学生而造成的。
教师的语言还会对学生今后道德观念的形成起部分决定性作用。白雅雨是李大钊的史地教员,白雅雨渊博的史地知识、鲜明的爱国思想、献身革命的豪情壮志深深吸引着年轻的李大钊,他们常常在一起交流思想,研究时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白雅雨的谆谆教导,在李大钊心田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让他坚定不移走上革命道路。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历经了报纸所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进入了 “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表达个体参与公众交流的自由度与影响力空前提高,人人有话筒,人人是编辑,人人对人人进行交流。教师更要“保持淳朴,谨言慎行”,因为你的语言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影响,一个戾气十足的老师是很难培养出充满阳光的学生的。
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不仅能够清晰、规范地表达,显示表达者的技术与能力、智慧与力量;更能坚守表达的伦理,显示出表达者的立场与追求、教养与风度。
二、要言之有趣
苏联教育家米·斯特罗夫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趣味性的语言可以解除大脑的疲劳,教师善于运用广为流传的笑话、典故甚至段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一位老师看到上课时有学生打瞌睡,他说:“化学家凯酷勒在马车上梦见首尾相衔的蛇而灵感触动,画出了本分子的环式结构,现在有几个同学正进入灵感准备阶段,要不要打扰他们呢?”在哄然一笑中瞌睡者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正襟危坐,认真听课。鲁迅先生上课也非常幽默,学生非常喜欢听他的课,许广平这样回忆道:“没有一个逃课,也没有一个在听课之外拿出什东西来偷偷做。先生幽默的语言,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界吹拂着人们,阴森中感到一丝暖气。”看看当今的语言访谈类节目,凡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无一不是语言幽默的思想者。
但幽默不等于低俗,前段时间走红的小沈阳最近销声匿迹了,靠粗俗的“二人转”是无法走的很远的。
三、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是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规则都必须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
由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身份,使得学生把老师当做知识的信使。从信息论的角度上说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李,即准确,符合科学性;明白,符合逻辑性。不可出现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和自相矛盾的推理。我在讲授修辞时,特别注意讲清楚概念之间的微小区别。比如我在讲借喻时这样说: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可以添加本体构成明喻。如《故乡》中“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这里用“厚障壁”比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等,可以改成明喻:我和闰土之间有了如厚障壁一般的隔阂了。与之比较接近的概念是“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不可以改成明喻。如臧克家《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用石头——建纪念碑的材料来借代纪念碑。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思维清晰,逻辑分明,可以顺着老师打开的思路积极地进行思维。
一位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靠平时的多方积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一、阅读积累
日常阅读构成了人的精神长相的基本元素。 真正的日常阅读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但它本身并不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因为日常阅读所隐含的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它才对人的日常生活构成有深度的持久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由我和张青云发起的“阅读经典”读书群,经《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翻译者吴国珍教授推荐,荣获“教师月刊2016年度教师”。我们的共读活动主要借助于网络,以QT语音房间(房间号:32556925)为主要平台,定期进行共读研讨。每次共读一到二个小时不等,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读完。目前正在共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鞭策,阅读将成为我教学之路上重要的行走方式。
二、思辨积累
当今的教育往往是人与亦云,对于传统文化和舶来品全盘吸收,更有必要提倡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倡导者、美国学者罗伯特•恩尼斯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 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康德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怀疑和反思。
作为具体的个体,彼此“处在一个境况中”的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对彼此生存条件的反思。在教学关系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不能替别人思想,没有别人我也无法思想,别人也无法替我思想”,在这样的反思中,每一个个体的“生成性主题便存在与他们的世界观中”,“其内容不断自我扩大,自我更新”。“他们通过别人的‘考虑’‘重新考虑’他们自己原先的‘考虑’”,并且“通过把自己专注的同一个现实再现给别人”,自然会对别人构成某种挑战,这挑战,也就会触动对方的批判性反思。
上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认为“一个人没有想象力,可能是一个非常枯燥的人,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和质疑精神,这个人不仅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在科学发展和艺术贡献上也难有作为”,他认为中国学生迫切需要批判性思维,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需要教师去培养。康德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一是怀疑一是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良莠不齐的信息混杂,老师具备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抱着审慎的态度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对待权威们的研究结论,始终秉持“我不能替别人思想,没有别人我也不能思想,别人也无法思想”,不做传声筒,不人云亦云,才能成为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教师的语言在教育中彰显着强大的力量,于漪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趣,巧于启智。要用新鲜、优美、风趣的语言步步引导,激发学生的知识兴趣,带领他们进入求知新境界。”教师的语言魅力考得是以德化人,以情感人,以信达人,以理服人,语言素养是教师终身难离的教学利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