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长大是一件很遥远事。但当我们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大脑里装满了大道理---完完全全可以像个大人那样讲话了。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当然,好事是第一位的。就我而言,小时候一直没有什么理想,只是整天想着:快些长大吧,长大就好啦!直到昨天晚上,我还这样想着呢,今天早上这个多年的梦想就实现了。我没有兴奋,甚至有点无奈。就像歌里唱的“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
前一段时间在看一书《一觉睡到小时候》里面分了几个部分:小清新,小刺激,小感动,小叛逆......读着读着就会鼻子一酸然后又莞尔一笑。正是“当时只道是寻常,不思量,自难忘”(乱翻书)。高晓松27岁时写了《同桌的你》火了,有人问“27岁,是一个开始怀念的年纪吗?”
事实即是如此,人一离开童年,就开始怀念。
听人讲,人的青年阶段调整为18到44周岁了,“青少年”“青春期”这些词离我们已经太远了。还记得我十八岁那年,学校还组织了“成人礼”---面向国旗,举起右手,跟着老师念了一篇保家卫国的话。同年暑假,在地边摊淘到一本叫做《十八岁宣言:成人》的书。书是不论封面纸张还是内容都很有感觉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人生还有很多精彩的事等着你去经历。而且它还告诉你:你的人生从十八岁这一年,开始由“小清新”进入“大征程”。
从那一年开始,我知道,我的人生还有很多课题,我还没有接触。我之所以要长大,就是因为这些课题在未来的某个角落里恭候着我的体魄,我的勇气,我的耐心...... 从那一年开始,我不再读什么 《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男孩》,不再看《朱子家训》。 从那一年开始,我开始认识保尔.柯擦金,开始认识少安少平兄弟,开始认识《家》《春》《秋》《雾》《雨》《电》。
如果不以年龄来划分,有些人可能永远也长不大。
我不敢说十八岁那一年我长大了,我不敢,因为那时我没有担当,还没有体验过年少轻狂的激流。十八岁之前我读过最伟大的作品就是《红楼梦》,可除了小请小调,我读不出一点“家亡死血”“原应叹息”的味道。
成长,是一个妥协的过程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有种被一箭射中的感觉,一碎碎了一地,稀里哗啦的。我掐指一算,每一次有人用“又长大了”“更成熟了”“会办事了”来形容我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我向现实妥协的时刻。就在昨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着不可否认的平凡,当时就哭了。像一个孩子拉着妈妈的手去逛街,一回头,好多人,就是不见了妈妈。只好哭着承认了事实,然后自己一个人回家。
有人说:哪一代人为了成长,不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我们没有感觉到这种痛,但也不能否认我们已经长大的事实。
我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不情愿”的语调,这只能证明我还没有妥协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在现实面前,我感觉到我还没有足够强大。想抚慰这种懦弱,只能告诉自己:我还没有长大,等我长大了再说。于是,我像食指一样,用孩子的笔触写下:
相信未来
2013年5月26日,五年前我在QQ空间写下这段话,当时的我也许不知道,这篇文章成了自己的独立宣言。打那以后,我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只争朝夕地努力、如饥似渴地学习。回望这五年的经历,我确实感到自己成长了不少。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敬自己,敬年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