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个老大难。不要说小学和初中,相当一部分同学上了高中一提写作依旧皱眉头,勉强写出来的文章简直惨不忍睹。
写的作难,看的难受,点评和指导当然更尴尬。
作文课的教师指导当然有用,但我个人认为更有用的是“自悟”,用句通俗点的教育行话叫“要我学不如我要学”,当学生个人有了“想写好”这个念头才会积极想办法,才会有“能写好”这个美好的结果。
主动的阅读,反复地体味内化,然后“拿来主义”“取我所需”“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东西。
一句话,想写好文章我们应该先从学习别人优秀作品开始。从多读到精读(研读),一边吸收一边试着释放,写作能力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这里面固然有些天赋的成分在,但说到底写作和阅读一样并不神秘:《卖油翁》的故事不光适用于“卖油”,阅读和写作也大体如此。
今天就从我们正学着的教材入手,跟着名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学描写。
只取一点,不计其余。咱只分析“月下荷塘”那一段,看看朱先生是怎么样描写“月下荷塘”的。
什么是描写?
用百科定义说就是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段把人或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大家练毛笔字描过红吗?就是把透明纸蒙在字帖上把字帖上的字画原样不动地写下来,那叫描或者摹。如果不是蒙在字帖上而是对着字帖琢磨着模仿那叫“临”。我们写作文当然不可能把作文纸蒙在要写的对象上,所以更接近于“临”,对着原物像照镜子一样用文字把人物或者景物表现出来——当然要有所取舍,而这取舍之间就体现了你的审美情趣。
怎么去描写?
首先当然要仔细观察,让人或物在你心里“活”起来,然后要确定好描写的顺序,再动用一些描写方法技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段文字写了荷塘哪些景物?在写这些景物时作者如何安排的顺序?
首先是“荷叶”:弥望、田田,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然后是“荷花”:袅娜、羞涩,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第三是“荷香”: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像歌声;最后写的是“荷波”:风吹引起花与叶的颤动像闪电,这颤动使密密挨着的荷叶有了一道波痕;当然还写了流水,虽然被遮住却也增添了叶子的风致。
这样写景是不是很条理?关键还不只是条理,它的更大作用是把月下的荷塘写得具体生动而细致。大家写作文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空洞无物,试想这段文字如果大家写,又将是什么样子?
有了合理的顺序,再回头看看作家采用了哪些技巧去描写。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这些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2还是采用的“博喻”——连续使用三个或者更多的比喻叫“博喻”。
比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相似性,也就是比喻所联系的双方具有相似的地方。咱以第一个句子为例,“出水很高的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在形状上确实很像呀!荷叶是圆圆的在风中摇曳似舞蹈,而亭亭玉立的舞女在舞蹈着旋转的时候,那舞动的裙摆可不就像圆圆的荷叶么?除了相似之外,比喻还要带给读者美感享受:亭亭玉立的姑娘在你脑子里美不美?当然很美。那舞动着张开的裙摆美不美?很美啊,简直令人沉醉呢!
所以比喻的作用往往能够生动形象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如果我们写作时能够使用精彩的比喻,文章不就显得文采斐然且富有情趣么!
除了比喻这种修辞外,像“袅娜”啊,“羞涩”啊这类词也是修辞,因为这两个词是用来写人情态的,花本身是无所谓袅娜或羞涩的,只是看花的人觉得它袅娜或羞涩就把它们人格化了,这在修辞手法上叫“拟人”。
最后一个更有趣,这种修辞手法大家可能第一次接触,“通感”。初中教材鲁彥的《听潮》好像出现过这种修辞,但初中阶段老师未必细说。
什么叫通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是最常见的几种感觉。
还有一种叫直觉,类似本能的,往往女性或者敏锐的人更容易具备这种感觉,所以也称为“第六感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但歌声是听觉,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但作者却用“仿佛”把这两种感觉贯通起来,很准确,很妙!
那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时浓时淡,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高时低,这是不是很准确?把清香转化为歌声,这是不是很奇妙?
语文的妙处在于回味,经典作品就像橄榄越品越有味儿。
如果我们同学的作品能写出自己的味道来,岂不更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