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话语不多,时常沉默,不善于与太多人一起嬉戏打闹,最好的朋友又不在身边,以至于我常常独自穿行在偌大的校园里。我身边的许多人都是成群结队的做事,他们经常谈天说地,发出一阵阵欢声笑语。久而久之,我也羡慕这样许多人在一起热闹。
融不进的集体,远在他乡的朋友,都带给我无限的寂寞与伤感。周围热闹非凡的时候我总是倍感孤独。曾一度讨厌这样孤独又不合群的自己,总感觉人群离我越来越远,快乐也离我越来越远。
我开始找到人群所在的方向莽莽撞撞地往那里行走,我想主动靠近这些人,我想融入他们,我想摆脱孤独。
听了一会儿,看了一会儿,我被裹卷进去了。被人群所挤,被嘈杂声所携,被一种呆滞的热闹所冷却。身不由己,踉踉跄跄。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张张相同僵硬的笑脸,充斥在我耳朵里的是嫉妒、愤怒、抱怨与焦躁。身处这样的境地,周围越是热闹,我的心里却越是冷清。这种热闹于我而言仿佛是一种晕眩,一种真正的孤独。
我匆匆忙忙地挤进人潮,苦于内心的挣扎,却又匆匆忙忙地退出。因为,这样的热闹,不是我想要的。
离开了一些人使我不必费尽心思地斟酌着本该脱口而出的话语。不去听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我才能腾出耳朵,才能听到风声雨声,蝉鸣蛙叫,燕喃莺啼。我不参与太多话题的讨论,以至于我的周围时常清净,在无声的环境里,思绪总会飞快地转动。我恢复到了孤独,却拾起了真正的快乐。
这样的孤独常常让我用心地思考着万物,也思考着自己。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我才是我自己。我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人是复杂而神奇的动物,你永远都不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就如同他们也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因为不合群,于是各种形式的流言与嘲讽接踵而至。不合群,假清高,装深沉,这样的怀有敌意的话语可能都会向你袭来。
“五一二”大地震发生后,余秋雨老师在第一时间赶到他所敬仰的彼时却受灾严重的都江堰。余老师无意中发现废墟上残破的课本里竟印有自己写的关于都江堰的文章,又在已倒地破损的公共汽车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在巨大的灾难中数度看到自己的文字,余老师感到一种切身的伤痛。 他当即决定在灾区捐建三个图书馆。
后有文人不相信余老师凭一人之力捐建了三个图书馆,便在网上胡乱炒作。对于这件事,余老师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始终没有回应,因为我依凭的是大江、古坝、废墟。千古伟大面对着千古灾难,我们连仰望、惊叹都来不及,怎么还会理会草丛下的琐碎?
那些毫无意义的猜想、无所谓的流言之于我们不也一样该被莫然地无视吗?我们连倾听自然,感悟美好,完善自己都来不及,怎么还有心思去理会这些琐碎呢?
思想逐渐成熟,我再没有惧怕过孤独,也再没有讨厌过这个似乎不合群的自己。对于孤独,我反而更喜欢它在喧声四起的人群中带给我的片刻宁静,感谢它帮我转动许久不思考的大脑,以及给我带来生命中必要的沉着与安详。
这个孤独的我,对贫者关怀,对弱者有爱,对生活报以感恩,对世界报以敬仰。对于这样的自己,我又有什么理由去讨厌呢?我不是应该更加爱护这个善良谦逊的人吗?
《道德经》里有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如就学着古人的姿态,只要自身是充盈饱满的,不必说太多的话语,守住内心的虚静便好。
我就是一座孤岛,不期望与众多小岛有交集,只想自由的生长在我的海洋里。我不必艳羡其他依连在一起的诸多岛群,因为有浩瀚的海洋包容着我,有蔚蓝的天空笼罩着我,更何况,我依托的,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地。
越到后来越发现,很多时候,你不必殷勤的改变自己,逢迎他人。等到有一天你足够优秀了,那些曾经你所羡慕的人,你所仰望的人,你渴望亲近的人,都会寻着从你身上散发的星辉光点,慢慢向你靠拢。
总有一天,我会凭自己的力量壮硕成一片岛屿。那时候,海洋与蓝天相互映衬,一只只白鸥欢快地掠过水面,柔柔的海风时不时吹拂着栖居在我身上的村庄。我相信,总有这么一天。因为,我在爱着这个孤独的自己,我在尽心守护着我的孤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