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利化先生山水画作品赏析
大 梁

利化先生在将临90高龄之时能连续整理出版自己的文集、书法集、山水画集令我十分钦敬。
他的《留痕集·利化山水画卷》,是他60岁到90岁的作品,跨度30年,光是搜集、整理、编排就不知花费他多少精力,更何况他对电脑又不十分熟悉。谁能不对老人家肃然起敬呢?
热爱大自然是利化先生的本性。山山水水,是他的心灵家园。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浪形骸,任一腔豪气自由飞翔。利化15岁参加革命,几十年转战南北,遍涉祖国山山水水,每一处自然景色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心中早就勾画了很多画面。然而忙碌奔波的战争年代和紧张繁琐的工作时期,他无法将那些画面付诸纸端,但他胸中一直激荡着创作的激情。
60岁之后,他终于有暇写字画画了,特别是他与一些同好创建了“黑龙江北天书画院”之后,夙愿终于得偿。于是,心中的那些山山水水便喷涌而出,他又带着创作的渴望游历了名山大川,进行创作写生。
利化说,出版这本画集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醒人们关注环保、关爱祖国的美好河山。他在龙年之始写下了一首诗:“柳眼未展响春雷,红烛万户迎龙归。扶摇难寻栖潭水,天物暴殄问罪魁。"89岁高龄的利化先生对那些不依科学态度对待自然、有意破坏自然生态的现象,满怀忧虑,甚而发出愤怒的责问。不是书法集,但他坚持把书写的这首诗收进去,明确表达他出版这本集子的一个重要目的。
他还从一个老革命的视角出发,提醒人们在和平的环境中要保持忧患意识,不要忘记祖国的大好山河曾饱受侵略者的任意践踏。他坚持将一张不属于山水画的作品,揭露日本鬼子在一个小山村烧杀抢掠的作品收入集子。 因此,这本集子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对祖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爱着的“九如”老人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做过贡献的革命者,对后人的教诲和期望。
从艺术角度看利老的画作,有几个特点
文人的淡雅。利老的画更多的特质当属文人画。纵观利老的作品,可见到他是以神为师的,得文人画趣味,超越了技术,超越了形式,法无定法,一切皆从胸中流出。利老的画“尚简”。线条以少胜多。文人画把诗书画统一在绘画里,成为众所公认的一种规范。利老是书法家,有不少作品题了长款,增加了画的厚度,作品更具文气。
画为心曲。利老的画不是自然的摹写,画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譬如他笔下的黄山,那云、那松看似黄山又不定能与黄山对得上。再如他画的镜泊湖,追求的力度尽在气势。范宽曾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利老的山水画是对这种精神的追随,是自己心曲的自然流出,总令读者由衷地感动。
散淡洒脱,不拘一格。中国山水画历来有南北宗之说,北派强调自然之美的叙述,南派则追求心灵感动的释放。利老更偏向后者。
利老的画笔墨恣肆,笔随心动。尤其他笔下的云,或黑或白,总是在表达一种激动、一种流动。他的作品几乎见不到“安排”。“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郑板桥)
水墨境界利老的山水,多为水墨,却五色纷呈,是一种高级的表现手段。水墨画将一切外在的色彩都淡化,而在这淡的本真中显出自然的最高境的“浓”。大色无色,水墨的方式是舍去现象而直抵本质。“晕墨而五色具”,“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按“性情所致”去遇之于天”,“不知其然而然”,作品“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
“写”。利老画的用笔来自书法。利老的书作 , 几乎幅幅得于散淡,轻松自然、飘逸,有青春气。这在书画创作中极为可贵,因此,他的作品让人读来也轻松。
研读完利老的全部画作,想到一句书画论语:“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此种平淡,绚烂之极也。

(此文曾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4/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