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生命之中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发生,即使是阅读,偶尔也会带来些彩蛋。比如在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前不久,正看过了《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也就恰好对音乐,对音乐家,对贝多芬有了适当的理解,而《约翰.克利斯朵夫》讲述的也正是德国音乐家的故事,阅读起来就有些似曾相识、得心应手的感觉。除此之外,读过本书之后,又在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其中记录了茨威格与罗曼·罗兰的高尚友谊,从而对本书及本书的作者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是一部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一部关于德国,关于德国人,关于法国,关于法国人,关于欧洲,关于欧洲人,关于世界,关于全人类的史诗。洋洋洒洒的120万字,记录了德国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的一生冲破了生命的重重枷锁,即使偶尔迷失过,堕落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在面对贫穷、欺骗、敌意、误解、歧视等一个又一个挑战时,克利斯朵夫从来没有妥协过,他就是一名坚韧的战士,与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做卓绝的斗争,并越挫越勇,没有被强大的世俗力量所改变,他始终是那个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克利斯朵夫,这是个人挑战命运的史诗,这也是人类挑战命运的史诗。
罗素说过:“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约翰.克利斯朵夫》当中不止一次提到了莱茵河,我想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大概就像罗素所说的河流吧,就像克利斯朵夫祖宅边的莱茵河吧。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克利斯朵夫的时代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时代,克利斯朵夫生于莱茵河北岸的德国,童年时期的克利斯朵夫如小溪般欢快的成长,而他的青壮年时期先后在德国和莱茵河南岸的法国读过,他带着斗志、怒火和激情,对两个国家和民族的粗鄙之处毫不留情的做出批评,对庸庸碌碌、自甘堕落的文学和艺术,甚至整个社会发出自己的檄文,即使被碰的头破血流也从未放弃,而到了晚年,克利斯朵夫终于超越了国家和种族的藩篱,摆脱了所有的偏见,莱茵河也不再有南北之分,他从全人类的视角慈爱的看着所有的人,就像汇入大海的河流,宽广而平静。这是对人类的爱,如耶稣基督,如佛陀般对人的无尽的爱。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人的一生终有一死,临死之前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不甘?是悔恨?是恐惧?是不舍?还是解脱?能有几个人会像克利斯朵夫一样从容而安详呢?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真正的人的一生,他就像巡河的使者,载着将死的人,横渡命运的河流,从此岸到达彼岸。而能见到克利斯朵夫面容的人,在生命终结的时候或许是与克利斯朵夫一样,从容而安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