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百度百科
需要注意的是,《长征》在CIP数据中被分类为“纪实文学-中国-当代”,所以它的特征就是写法文学性很强,流畅易读,富有感染力,但细节描写主要靠脑补,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能力来区分真实史料和作者情绪的夸大。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巨大感动。这是一幅有生动群像的长轴。它一遍遍地告诉我们,信仰和内心的坚定,比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更重要。毛泽东最初并没有转战上万公里把红军带到中国偏僻的西部去的想法,他那时候仅把中央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转移当作了一次战略性地调动敌人的机动作战。
而这个团队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如此的坚定和无畏,在我看来,还是解决了“为谁?”和“归谁?”这两个底层问题。
为谁?
长征永载人类史册。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而作为这个过程的参与者,红军确信他们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苏区开展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不但当地的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来自外省的红军官兵也都分到了土地,这些土地以公田的形式由当地的农民替他们耕种。绝大多数红军官兵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立即对红色苏区产生了生死相依的感情——苏维埃共和国是给贫苦农民以土地的国家,而中国工农红军的主体正是贫苦的青年农民。于是,有足够的理由解释为什么红军官兵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充满了无法遏制的热情,为什么在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斗中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舍生忘死。
这就充分的解决了“归谁”的问题——
红军来了,贫苦的农民不但拥有了土地,可以享受土地上的收获,他们甚至还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新奇的名词让他们享受到了共产党人给予他们的政治尊严和社会权利,目不识丁的农民因此萌生了“为公家的事出力”的群体意识,而这种群体意识是数千年以来中国农民最为缺乏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首先把产业工人而不是农民视为革命生力军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由于占有万分微薄从而导致付出时万分吝啬的农民,当他们眼见为实地认为值得而且必须付出的时候,其毫无保留和不计代价的程度竟是十分惊人的。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回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知道了自己是“为谁”,努力所得又是“归谁”,自然我们就有了充分的“我是谁”和“我在哪里”和“我要去向何方”的认同,自然能够坚定无畏的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