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智能商业双螺旋之一:网络协同

智能商业双螺旋之一:网络协同

作者: Bright聪 | 来源:发表于2019-11-01 16:03 被阅读0次

    在互联网诞生40余年后,我们终于走到了万物互联时代的门口。互联网最终的使命就是让任何人、任何物,甚至是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互联、互通、互动。毫无疑问,这必将带来经济范式的又一次革命。 如果说农业时代自给自足、村社范围简单交换的经济范式可以用“点”来描述,那么“线”或许就是工业时代经济范式的典型意向——流水线、供应链、科层制。到了万物互联的时代,新经济范式最根本的特质就是“网”——开放的网络结构、自由的多元协同、分布式的自组织体系。 我将这种新的经济范式称为“网络协同”。在商业世界里,网络协同正在取代工业时代相对封闭的体系(例如传统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合作范式。

    能够预知的是,在未来的网络协同中,我们每个人将更加不受束缚,从固化流程中解放出来;我们每个人将更不惮于创造,因为网络协同的最大价值不是让既有链路更高效,而恰恰是让创新价值更突显;我们每个人将更不吝于贡献,因为在这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体系中,为自己赢得更大的收益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他人创造更大的收益。

    淘宝的发展,就是一个协同网络不断生长的过程。淘宝让开店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在传统商业环境下不可能开店的人成为淘宝店主。B端提供的商品不仅丰富度大大提高,价格也远比传统的线下零售更有优势,差异化的服务也逐渐浮现,自然带来C端的福利提升。于是C端客户蜂拥而至,这股势头又反向刺激了B端的几何级扩张。如此正向循环,淘宝自然出现了生态爆炸一般的繁荣。

    淘宝鼓励商家和消费者直接、充分地连接、互动,而ebay则在这方面无动于衷。支付宝的出现,本质上也是在促使直接互动更好地发生。

    “边界开放+直连互动”带来的创造力激发,首先体现在淘宝的网络扩张上。各种新商品被卖家上线销售,各种新店也纷纷开张。为了对更多的细分市场形成覆盖,淘宝不断拆分类目。

    这种创造力激发,更体现在众多新角色的孕育上。店铺装修市场、设计师、网页制作者、淘宝客、独立软件开发商、导购达人、快递、客服、淘女郎这样的角色在淘宝上越来越多。

    这样的新角色,由直连互动激发生长,又促发新的直连互动,带来新的效率提升,从而营建出新的网络结构。它们不是由淘宝规划出来的,但是一旦它们生长出来,淘宝往往迅速给与充分的鼓励,或建设新市场,或开发新工具,让这些新角色成长得更加茁壮。

    所以,如果说“双边市场的扩张”是淘宝早期的核心特征,那么,当这些新角色不断产生后,淘宝在第二个阶段的核心特征,就是从一个简单的双边市场演化成了一个复杂的多边市场,多元角色在其中相互协同表现得越来越充分,淘宝也越来越立体。这个立体的淘宝还在继续演化,协同从商品买卖这个环节向广告、物流、供应链等众多环节进一步延展,更多的场景被网罗进来,更多元的协同在这一网络中发生。

    比如,网络协同进一步扩展到了物流,菜鸟网络就是阿里巴巴在这个领域最主要的存在,其全名是全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它连接所有物流公司、快递人员以及仓库,同样,它也是一个利用互联网分布式信息可以同步共享的结构,让所有人的商业信息在参与方之间可以适时、多方、多角度的互动沟通,而不需要中间人来计划和安排。这一生态的力量进一步延伸到采购、批发,最终延展到整个供应链。

    在淘宝这张“网”上,已经密布了海量的“点”,它们就是在直连互动中的各个角色。这些“点”由于巨大的规模经济,往往能提供性价比很高或者很独特的服务,这些服务又纵横交织成“线”,从而提供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更优质的服务。每条“线”都是一个细分场景,都是一个独特的服务,这就是淘宝的海量卖家。这些“点”和“线”,远看似乌合之众,排列分布几乎无规律可循,但实际上能聚散自如,招之即来,来即能战。“点”的数量,从晨星寥落走向燎原之火,就是因为无数“点”与“线”构成的这张网,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价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催生新的“点”或者新的“线”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说,从稀疏的“点”开始连接,“点”与“点”互动,帮助“线”更好地服务用户,构成了今日星河灿烂、生机盎然的淘宝。

    多点协作的开放平台,总体势能已逐渐超过传统的交易线。单独一个卖家的货物,可能还无法与传统大品牌商家媲美,但蚂蚁雄兵集合起来的势能—每天涌入数以亿计的客户,交易额以每分钟亿元为单位计算—这是任何一家线下零售商都无法想象的。无论是淘宝还是“字幕组”等团队,都是开放、协同、共享、共建的网状结构,它们已经开始取代封闭、线性、管理、控制的工业时代线性结构。这就是新经济范式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协同需要直连互动、实时反应、异质角色和多元场景,只有互联网技术才能充分实现这些条件,也只有万物互联才能充分发挥出网络协同的价值。

    一些时下火热的新概念,包括按需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本质上都必须建立在网络协同的基础上。按需是网状协同的目标,共享是网状协同的价值观,而社群是网状协同的有机组成模块。只有全网协同才能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超越线性结构,才能实现个体优化、局部优化和全局优化的动态统一,才能最大化、最深层次地展现网络的价值。区块链技术由于提供了一个点对点的、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协同网络,很有可能带来网络协同的一次大飞跃。

    毫无疑问,优步是共享经济的先行者,特别是在美国。优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建立在数据智能基础之上,优步把一个传统行业改造成了一个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商业。近两年,优步的发展似乎进入了瓶颈期,一方面追赶者的脚步日益迫近,另一方面它进入新的领域也屡遭挫折,这些都表明它正在面临一些根本性的挑战。问题的核心在于优步有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协同效应。

    没有网络协同效应,单靠规模经济无法形成垄断。类似微信这种依靠网络协同效应的企业,才有机会赢家通吃。如果在需求端没有网络协同效应,即使供给端的规模效应再强大,用户的转移成本也依然很低。就像很多人手机上曾经装过好几个打车App,无论是滴滴、优步、神州,还是易到,使用时可以随意切换。也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壁垒比网络协同效应的壁垒要低得多,可以用海量资本进行密集轰炸以便攻克。

    一直到2007年,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把淘宝当作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一旦这些体系建立了,而且淘宝从服装等主打类目快速地扩张到更多的类目,最后形成万能的淘宝概念时,这个平台的横向扩张能力就彰显无遗。这个横向积累很厚实,使得纵向方面平台也有了强大的拓展能力,逐步从零售走到广告、营销、物流、金融等新的创新领域。淘宝能有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自己有很大的扩张动力,不同类型的卖家聚集在一起,不仅可以分摊各种基础服务的成本,也能分摊获取客户的成本。淘宝的核心是商品的丰富性,不是简单的商品和用户规模。

    在优步平台上,不管司机还是乘客,都是相当简单和同质化的角色,这样的网络显然缺乏自主生长动力。优步在打车之外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快递服务、送餐服务的业务扩张也并不顺利,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都不是原有网络的自然延伸,而是需要靠管理者去复制在原有领域的成功。在这个时代,靠管理者去复制原有模式,很难比得上在另一个领域里有更深积累的创业者的爆发力。所以我们看到,其他所谓“优步化”的场景,反而是创新的团队赢了,优步并没有扩张出去。优步在网络协同的方向上已经不太有什么可能性了,因为它的DNA比较局限,起步于一个很单薄、很简单的用户场景——打车。这个场景本身不太具备相关扩张的可能性,于是优步把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定位在自动驾驶上。对优步来说,自动驾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非优步在这个领域有足够大的进展,否则它的发展,包括市场对它的估值,暂时都不会有大的突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能商业双螺旋之一:网络协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ft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