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之前说过,阿兰·德龙影响过香港导演吴宇森和演员周润发,这里指的是阿兰·德龙与导演梅尔维尔合作的电影。而从导演序列来看,可归为梅派传承的还有美国导演斯科塞斯、迈克尔·曼和香港导演杜琪峰等。
梅尔维尔(1917-1973)本人是美国忠粉,他原名格伦贝格(Grumberg),出于对《白鲸》(Moby Dick)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崇敬而改名。
虽然梅尔维尔的《大黎明》(1971)一直被认为是吴宇森《纵横四海》的原型,但吴导显然做了很多本土化与创造性的工作。
而梅尔维尔在学习和借鉴英美文化之后也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从类型看,《大黎明》属于黑色片(Film Noir),指充满悬念,调子阴暗的犯罪题材影片。
这个词起源于“黑色小说”,即19世纪英国的一种恐怖小说。
二次世界大战后,黑色片开始盛行,好莱坞推出多部作品,如《姬尔达》(查尔斯·维多导演)、《夜长梦多》(霍华德·霍克斯导演)、《湖上艳尸》(罗伯特·蒙哥马利导演)、《上海女人》(奥逊·威尔斯导演)等。
梅尔维尔拍的则是“法国人自己的黑色片”,而且他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占领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践了。战后这类电影迅速发展,梅尔维尔拍得尤其多,前几天看的《独行杀手》,今天的《大黎明》都是,还有本次片单中的《红圈》。
虽然,“黑色片”发展到后来成了普遍卖座的“警匪片”,而我更喜欢早期“黑色片”那种不那么商业的,带着法国作派的嘲讽、优雅与冷硬的奇妙结合。
像电影《大黎明》,梅尔维尔集齐了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阿兰·德龙、保罗.克罗谢、法兰西女神德纳芙在内三大影星,却没有在情节上给足戏份,这应该是当年票房惨淡的原因。
但这正是梅尔维尔的叛逆之处。
与很多人拼命“站队”不同,梅尔维尔叛逆所有的身份和标签:对主流商业犯罪类型片来说他是叛逆的艺术家,对左派居多的战后法国导演圈子来说他是叛逆的“戴高乐主义者”,甚至连对于已经很叛逆的法国新浪潮本身,梅尔维尔也选择了与它叛逆地分道扬镳。
与其说,“他一个人完成了黑帮电影和黑色电影的合流,又一个人完成了警匪电影的转向”(毛尖语),不如说,他在《大黎明》中,他开启了对自己的叛逆。
从人物关系到情节设定都有诸多不合理处,该有的审问出人意料的草率,而对作案细节的表现却令人费解地冗长。电影还极致地保留了导演一贯“拍摄有颜色的黑白片”的主张。总之风格是相当任性,但有种“老子就是这样”的率性。
相比于我们常见的那些受到多方权力、利益等掣肘而显得卑躬屈膝四面讨好的电影而言,这是多么纯粹而过瘾的风格。
《大黎明》的电影题辞说,“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两种感觉,含糊和嘲弄”,这看上去与警匪片毫无关联。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的中译名:“大黎明”,颇为费解。
它的法语原名Un Flic意为“一名警察”,英文一般也翻译为A Cop或者Dirty Money,译为《大黎明》的深意我并没有看到权威的说法。
倒是阿兰·德龙在一次采访中,把这部电影描述为一场世界末日之后“死人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好像这些黎明之下空荡荡的昏暗街道才是真正的灵薄狱,——这似乎有一点接近。
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身体已经抱恙,第二年因心脏病而去世,《大黎明》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他拍的警匪片,看上去都像艺术片。在他看来,“警匪片是现代悲剧的唯一形式”,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吴宇森、杜琪峰等后世的香港导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