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和人提起保险的时候,很多人在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买保险并不划算。
是哦?!无端端的,拿来一纸合约,甚至现在无纸化盛行,只手机里的一个电子文档,就要开始每年从自己的荷包里划走一笔钱,而且这一划就是几十年。
这年头关于众筹一事,但凡玩手机的无人不晓吧,因为没人没看到过水滴筹、爱心筹和各种筹。
其实,每一个“筹”的后面,都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悲伤故事。这个发起大家筹集资金的行为,或许就能看到保险起源的影子,那得追溯到很久以前了。保险的雏形起源于古希腊的石匠互助基金组织,现代的保险也开始于几百年前海上货物灭失后的损失补偿,从保货物发展到保人。原理都是预先交给保险人一些钱,当风险发生的时候得到保险人的赔偿。
故此我们可以明白,保险是用于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是对于损失的弥补,这种弥补绝对不能带来任何的收益,这也体现了一种公平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商业保险,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寿保险,都是经过精算师的测算,基于历史的赔付数据及赔付概率等其他数据因素来制定的,因而它是理性的,科学的。
如果要说划算,我们就以投保人数最多的重大疾病险来看,怎么才是划算的呢?这里有几个维度。付同样多的保费,当然保的年限越长越划算,保的病种、理赔的次数越多越划算,而免赔条款则越少越划算。假如我们知道自己27岁或者33岁会得大病,那么在26岁和32岁投保是最划算。但我们是凡人,不是神仙,算不到自己哪天会病倒。在我看来,顺利交完该交的二十年或三十年保费最划算,每一年都给我一个美好的提示:安心交吧,最不济还有这份保单帮我兜底。最好一辈子不出险、不理赔,交完的钱或是保额在我离世前由保险公司还给我的受益人。
认为保险不划算的人,自然不认同精算师的算法。保险费率的确定,是多种数据测算的结果,比如死亡率、银行利率、赔付率,重疾保单来看还和投保时的年龄、性别、保障年限、缴费年限及保额多少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测算出合理数字。对于满期偿付的产品又有不同的算法,还要考虑退保率、发生风险时的赔付率、营销员的佣金率、公司运营费用及红利分配原则等因素。如同银行,保险公司也有准备金率。现实中精算建模考量的因素还更多于上述提及的项目。尽管不能做到绝对的精准,但极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可信的,不然监管机构不会批准产品上市。
改革开放后保险业的重启,经历过较长一段野蛮生长期,而作为金融的三驾马车之一——保险会经历必然的调整和未来的高速增长期。明显地,人们的意识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然会有一段历程。我同学说,保险是很严肃和理性的事,必须非常认真地对待,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正因为保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才更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它对个人及家庭风险的管控和规避,是其他金融产品无法比拟的。
人们对银行情有独钟,是因为过去我们可支配的现金极其有限,好不容易攒下一点钱,肯定要放到银行里赚取利息。证券交易重新开放之后,第一拨人得到的快速巨额回报如同向国人注入一剂强心针一样,人性中的巨大贪婪战胜了理性,人们对于这类的金钱游戏乐此不疲,总希冀(幻想)着自己能大赚一笔,哪怕亏损也痴心不改。唯独不愿认真地对待保险。
当然保险(合同)是专业的金融契约,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保险除了保障(杠杆优势)功能,还有稳定增值、锁定现时资产的功能,更能帮助富裕阶层完成安全的财富传承。
我们普通人在几十年的人生中,财富虽不是追求的唯一目标,却是为人子女和父母尽责的必须。切不能忽视风险随时会突袭我们这个事实,给家庭带来伤害。更不要人云亦云地说什么“买保险不划算”或者“保险都是骗人的”,这只会让理性的人觉得你很扯,因为你没有明白鸡蛋不放一个篮子的道理,不懂标普家庭资产象限比例。
假如你认为聪明(精明)人不该做不划算的买卖,那么你怎么看待买下巨额保险的富豪们?他们总不见得是傻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