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虫虫鸟
最近学了一招:向孩子撒娇示弱。发现特别好用。
说几个生活场景:
场景一:我娃裤腿拉不下来,嚷求我帮她拉。我很愉快地帮她完成这件事后,等我晚上脱衣服,发现后面的纽扣比较难解,于是也请求我娃帮忙,她很开心,非常认真地帮我解开了后面的纽扣。
场景二:前两天肌肉拉伤,我弯腰疼痛感强烈。昨晚和我娃洗完澡,我试探地问我娃“妈妈今天腰特别疼,能请你帮忙洗袜子吗?”我娃犹豫了一下,然后答应了,她说“妈妈,本来我不想洗的,这么多袜子。看妈妈腰疼,我还是帮你洗了吧。”按照惯例,这娃一般只洗自己的内裤,衣服放洗衣机洗,袜子是我洗的。昨天晚上,我就站在她旁边看她洗,先擦肥皂,然后一只一只地搓,非常认真。
场景三:奶奶老花眼,用针线的时候一般都来找我帮她穿针。有一次我娃裤子裂了条缝,奶奶来找我。刚好我正忙,看到旁边的娃正看着,于是对她说“宝贝,奶奶眼睛不好使,你能帮奶奶穿针吗?”我娃欣然答应。
场景四:晚上散步,我们玩倒着走,她倒着走一段,我倒着走一段。轮到她的时候,我负责当她的眼睛,保证她的安全。轮到我的时候,我非常认真地对她说“宝贝,现在妈妈的身心安全都交给你啦,请一定要当好妈妈的眼睛啊,遇到路障和行人请一定注意提前提醒我啊”我娃对此很负责,前面各种路况她都会提醒,而且说的非常详细。因为保证了妈妈的安全,她自己也很开心。
……
为什么家长也需要在孩子面前撒娇示弱?
01
从小梳理孩子对“权威”的正确认知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长大后会害怕权威,畏惧权威,当和“权威”对话的时候,总感觉低人一等,处处不如,各种不自在,很大原因是小时候就对权威畏惧,从小未对权威建立正确的认知。
在孩子眼中,家长就是权威,老师就是权威。很多人可能认为,我们需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家长的威信,让孩子服从管束,但实际上,在和孩子相处中,如果只是依赖“权威”来对孩子进行外在的施压,孩子绝对服从,不能反抗,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面对这样的权威,慢慢的,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形成两种认知:要么畏惧权威,绝对服从,失去对自我独立意识,人云亦云随大流;要么反抗权威,对他人不信任,成为令人头疼的叛逆者。
如果家长能够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与孩子相对的自由,给与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还时不时地能够在孩子面前展现脆弱和需要帮助的一面,慢慢的,孩子有可能意识到:原来自己眼中那个高大的父亲,无所不能的母亲也需要自己的帮助,原来自己也能够和“权威”平等对话。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能和权威平等对话的时候,他一定会撤下屏障,扫清内在阻碍,充分展示自我。而小时候面对“权威”的正向体验,也将帮助孩子长大后更好地面对社会中一个又一个“权威”。
02
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和“价值感”
撒娇和示弱,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我现在遇到了困惑/困难,我需要你的帮助。对孩子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
(1)原来我是被需要的,爸爸妈妈并不是觉得我很弱很小,啥都干不了,啥都干不好,我也是被别人需要的,被我所依赖的人需要。当一个人被需要,他内心的价值感一定会涌现出来。
(2)原来我是有能力来为爸爸妈妈,为家庭来做一些事情的。我是有能力的,我是可以做得好的。当一个人被自己认定是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慢慢的,他内在的自信感就会出现。
03
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自尊感”
当家长能够做到撒娇和示弱,他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就一定不会是“专制型”,也不可能是“溺爱型”,更不太可能是“忽视型”。专制型的家长只会展示“强势”的一面,而溺爱型的家长也不太可能用撒娇的方式让孩子去“吃苦”,忽视型的家长更是缺乏对孩子的关注以及和孩子的互动。
家长的撒娇和示弱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产生效果,一定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因为被尊重,所以孩子才会因为家长的“撒娇和示弱”而产生内在的动力,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承担责任。所以,撒娇和示弱,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当识别到孩子能力和意愿都可能同步到位的时候,找准时机,使用适当的手段,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这种责任的方式可能是做一项家务,也可能是做一项决策。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内心体验到的是自尊感和责任感。他会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父母,去和父母共同达成家庭的目标。
3点注意事项:
01
找准机会正向引导
而不是把撒娇变成控制孩子的工具
请记住,我们向孩子撒娇示弱的初心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价值观,顺便养成他做决策干家务等独立自主的能力,但任何一次“撒娇和示弱”,要想达成最好的效果,一定是“因势利导”,而不是把它变成控制孩子的工具。
当孩子看到家长在干家务主动表达关心的时候,顺便向孩子撒个娇,让孩子帮个忙,我想孩子一定很乐意和家长一起干。但如果孩子正玩得起劲,而你想要他停止玩耍立刻开始学习写作业,于是不管不顾地启用撒娇模式,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孩子是极不愿意配合的。次数一多,孩子还可能对你的“撒娇示弱”免疫,甚至反感。
02
适度,别动不动就让孩子来“承担”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自己成长任务和目标,他有自己主要做的事情,他也有自己的能力局限。如果为了激发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不顾孩子能力和承受程度,被本该父母应该承担的家务、压力也转移给孩子,这一定会适得其反。
父母尤其不应该把自己工作中,以及生活中的成人困惑也一并分享给孩子,这不是孩子应该去承受的,父母的情绪也不应该传递给孩子。如果哪天,一个母亲对孩子说“宝贝,我很烦恼,我和你父亲吵架了,我该怎么办?”孩子一定会感觉到无所适从,感觉到巨大无比的压力。他不知道怎么帮母亲,他压力很大,实际上他也很难帮到母亲,他会有很大的无能感和无力感。
03
注意姿态
千万别在撒娇的时候把家长权威带进来
可能有时候,当你尝试撒娇示弱的时候,孩子因为想着玩不情愿提供帮助。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因为孩子没有响应你,没能满足你的要求,你可能会有情绪有想法“我都在示弱了,孩子你怎么可以不响应呢?”而实际上,孩子他是有权利不响应父母的撒娇示弱的。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什么呢?接纳。接纳孩子的贪玩,接纳此时此刻不是一个撒娇的好时机,接纳你此次撒娇示弱的失败。千万别因为孩子的“不响应”而将“家长权威”带进来。一旦你带入“家长权威”,你就不再是在“撒娇示弱”,你不再是那个请求帮助的人,在地位的对比中,你已经瞬间变成了那个发号施令的命令者,你在动用你附加的权威说事儿,而不是启动孩子内在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