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打下了青春两个字,但还是欲言又止了。感觉没什么可说的,先前所有的感受都汇成了一句“其实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前几天看一位同学写过的一篇“东瀛游记”,也算是许些感慨。作为一个学生,这种举措无疑在应试教育中是相当成功的,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老师家长口中的典范。可是从现实角度来讲,这种举措真的有意义吗?
古典的作品无疑是耐听的...也发现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听歌,到现在音乐口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就像当初怎么也听不进去《百年孤独》,现在认为是最好听的歌,可能如果当初听《If only》也是一个样子的吧。单纯的音乐素养大抵是这样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吧。
认为在高中时候无论去英国,留在国内还是纽村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心中仍然向往着外面,但是一切是要平和接受的,积极面对的。同时向往着尽早有一天能够自己独身到外面去留学,去做很多东西,能有时间去写很多我想写的东西,能被认可。已经不再逃避高考,但是更多的我想做更多的、我喜欢的东西。毕竟还是年少喜欢辗转,不知疲倦。如果真的能去纽村,希望能学IB,然后考到美国,我需要奖学金。
于我来说,中高考的代价,大抵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这是我所要接受的。我只是一名最普通的公民,我无权反驳,只能接受。
这一周过的茫然,太忙,太快。无论如何都是过去了。在某种世俗的观念中,我无疑是个疯子,思想上的疯子。但是无疑,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一直疯下去的。因为当我拥有这些思想的时候,不会再停下思考了。
还是希望能去纽村...找一个很寂静的镇子。有很多的书,有单车可以骑...工作后也要平平常常,日日如此...实乃人生之幸,所求。
今天自己去了市北,回来时竟然迷路...孩子们出发时总是快快乐乐,可是等了天黑时,起风了就想要回家。我也是如此啊。什么是家啊。
早些起床,拉开窗帘,洗漱。收拾一些东西,读一些书,出门,上学。能够早些放学,去图书馆读一些书,或者去跑几圈大汗淋漓、拍一些照片,做一些事情,回家。晚上写写作业,读读书,写写文章,读一些书,有时间去思考,或者是守着窗儿听几首老歌。然后规划好事情,看一些信息,去思考。洗漱,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