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容易过度自我反省、想太多的人吗?
你在生活中,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辗转反侧吗?或是在工作中一个项目出了差错,你总是在内心把所有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感到愧疚不安?
或者,你会因为伴侣的忽视、态度冷淡的话语,而不断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如果你有,那么请放掉这种想法吧,真的不是你不好,请别再自我攻击了。
有一些父母,总是对孩子期望颇高,实施“打击式教育”,因为“不能夸,一夸就会骄傲自满”。
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养成“内疚型”的孩子,并且让否定自己成了一种习惯。这样的孩子会认为:是不是我哪里不好,爸妈才总是不满意?
孩子得到的只是“有条件的爱”,遇到矛盾的时候,也会潜意识地先找自己的原因。
因为像“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样广为流传的“传统话语体系”,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隐喻——事情变成这样,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
而一旦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思维范式,就会容易陷入“过度反省”。
固定的思维范式,通常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当面对冲突时,总是不自觉地躲避,和首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然后将自己的底线一退再退。
因为对方的一个眼神、动作,就辗转反侧;或是和人产生了冲突,明明自己占着理,也要自我反省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
对于一件事的过度思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思维”,指经历了事件后,个体还在对事件本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反刍思维让我们总是被困在过去,而无法充分地参与现在的生活,也就是无法活在每时每刻。
一个内疚型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对别人的情绪变化极度敏感,经常对一件过去的事进行反刍,渐渐地就会变得不自信,老是觉得“是我做错了什么“。
每个人的童年,都对“别人家的孩子“恨之入骨。
过度自我反省,是一种自我攻击
在工作上,过度自省者一遇到难题就会强烈怀疑自我,心理负担非常重。
他们总是想“为什么别人能做好我却做不好”,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个被父母责怪“为什么别人能考好你却不行?”的无助孩子。
与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一旦出现一丁点矛盾,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将每一个细节都放大,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因。
比如当人生气时,自信的人也许会想“这个人的情绪管理出了问题”,而过度自省的人就会想:“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甚至,收到对方一个“嗯”“哦”的微信回复,都会感到不安:我是不是说错了话?
心理学家海德在60年前提出了归因理论,人出于对环境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环境的需要, 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
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试图解释行为并从中发现因果关系。
其实你不是真的不好,你只是像一个不遵守科学性的心理学家,不以事实而以脑中的想象为依据,将原因都归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对现实进行选择性忽略,将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这种过度思考救会变成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攻击。
所以,别再过度自我反省和错误归因了,你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