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近来在不断的思考古代的科举考试,竟然发现自己开始迷恋这种历史书上称之为“禁锢人思想”的考试制度。
准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只为了一场考试。
这多多少少更符合一个人的成长路线,有些人对某些事物的领悟能力强一些,而有一些人则要差一些,反应在科举上则是有些人可以一举中第,但有些人坚持几十年才可以做的举人。
人与人天赋差别被时间分明的清清楚楚。
很多人喜欢拿今天的高考和当初的科举作对比,觉得今日之高考相比于当日之科举是多么多么的优越,多么之公平,其实很多时候今日之高考相较于科举,很多地方是无法比拟的。
科举与高考同样只为一场考试,但是科举只有一场,但是高考的路上,却要经历无数场考试,要说对人的禁锢性,高考相较于科举过之而不及,对中学阶段的生物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条件反射的形成的必要条件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谈论高考和科举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存在即合理,我所怀念的是古代科举制度时期一直存在的私塾教育。
虽然我的人生才刚刚迈出20岁后耳朵第一步,但是有一种很强的预感将来一辈子估计都要从事和教育有关的事情了,我承认我从骨子里就是喜欢教育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很多工作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与教育有关的。
每当到了一个地方,别人一般都是先去著名的景点,品尝当地的小吃,而我去的第一站肯定是当地的大学。从12年高考毕业到现在,去过很多教育机构,也做过爱心学校的老师,和朋友们一起做过教育机构,直到现在自己独立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做教育,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让我真真切切的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坚持去做,自己的想法也真的只有自己坚持可以实现才真的可能会实现。
如同听了很多大道理,最后说出来也就那么一些土的掉渣的词语。
如同我们从很多影视剧里面看到的古代私塾里面先生教学时学生摇头晃脑之乎者也,不可思议,以至于不可理喻。
生于长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如果真的愿意去翻翻历史,看看书籍,会发现,那时候私塾的老师都是被称之为先生的。
是的,先生。
现在观边全国,能称之为先生的可以有几人?
我只想到了一个人,杨绛先生。
更多的时候,我们称现在教授我们知识的人为“老师”,我们还会用很多美好的词汇来赞美他们,园丁,蜡烛,春蚕······
虽然我现在的身份越来越接近一个老师了,等我把教师资格证拿到手了,就真的与他们为伍了,但我不想与他们一概而论。
我想有一天,学生们可以称我为“先生”。
我希望我的言行我的思想我的理念可以传递给他们,不一定要做人上“人”,但一定要像一个人;
我希望在单纯的知识之外,可以有更多关于质疑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理想之主义的探讨;
我希望他们可以自私但是该善良的时候一定要善良;
我希望他们可以不爱国但是一定要敢为国家奉献;
我希望······
私塾的先生多是乡里或者方圆百里有名望的人,说的更严谨一些是真正知识分子。如我们所知,每个群体都是良莠不齐的,先生自然也会有三六九等,但是他们至少都知道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即便是八股成风的明清时期。
有名望的人。
不是有名声的人。
我想这是古代先生与现在老师的最大之区别了,一个老师可以为了名而罔顾很多东西,这样的事例我们见证了太多太多了,但是一个先生为了自己的名望绝对是会坚守自己的底线的。
我也希望将来的自己是一个有名望的先生。
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堂。
我不敢自称是什么人才,奇才,但我自己选择在这草泽之间,落地生根。
我也相信我这般野草,终会稳定一方生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