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文
我于去年四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首届语言形象大使选拔赛。
我本不愿参加的,觉得自己实力不够,信心不够。身边不少同学都参加了,看着报名名单,河南、广西、江苏、四川等地,唯独没有陕西,我心想:正因如此,我才下决心参加比赛,让大家都知道陕西话,感受秦陇语系的文化魅力。报名单上,两个炙热的汉字——陕西,跃然于纸上,就像自己的名字被人所指知,自己说的话被人所听,父母说的话被自己所学。
四月的天气很好,春天的尾巴依然还在晃动,虽然初夏催促着晚春快快上床歇息,但晚春总要等到的合适的时机才离去。学
校举办的语言形象大使选拔赛终于开始了,对于晚春来说,合适的时机来的太晚了,但总算等到了,选手们沐浴着晚春温暖的清风走到了艺术中心,比赛就此开始。 这舞台小小的后方,齐聚了众多服饰不同,嘴角上扬的青年们,有的身着汉服长袖,有的穿戴长袍马褂,女孩头戴的瑶族银帽上的银坠,也在一晃一动的好似跳舞;有几个选手们手拿纸稿,仍在练习背记方言台词。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青春。
比赛刚开始就迎来了精彩的走秀,各位身穿奇服,显现异域风情的选手们像模特一下,摆出各种姿势在舞台上行走,我在鼓掌声和欢呼声中依稀听见台下有人说:“这就像是民族模特时装秀一样啊!”在舞台走回去的时候我低头笑了。 经过了一场走秀热身后,比赛正式开始了,第一环节是自我介绍。陕西人爱吃面,有一种面在陕西名气很大,叫做biangbiang面,biang字是笔画最多的合字,无法输入电脑,但老百姓发明了有关此字的顺口溜,以便于熟记书写。
我身穿长袍马褂在舞台上说:“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挂个钩担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作为方言口语化的象声词,足足五十七画的数量就充分显示了陕西方言文化的浩大魅力。
第二个环节是才艺展示,介绍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文化的传承靠嘴巴说,我们的先人不仅说出了方言,也尝出了美食,语言文化和美食文化看似毫不相干,却都出自嘴巴,同根同生,一脉传承。因此,陕西的方言文化也催生出了美食文化,肉夹馍入选为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最好的证明。舞台上,我意外的从背后拿出肉夹馍,台下评委和观众们都惊喜的笑了。
保护好美食文化,人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说话,才能保护好语言文化。 比赛的最后环节是模拟自己为语言博物馆导游,向不同年龄段的群众们讲解。选手们比之前更为紧张了,甚至出现了说话磕绊,停顿的情况。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一遍又一遍地想着瑶族经书和粤剧剧本的前世今生。
“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影音厅收录着八本《瑶族经书》和二十四本粤剧剧本,以及其他文献材料九本......,”心里有数使得我的讲解得以顺畅下来。 这样,最终比赛的结果出来了,我幸运的获得了二等奖。比赛过后,选手们纷纷找老师和彼此之间合影。
不论结果如何,大家都很高兴,我们在不肯走的春风里相识一场,是喜悦也是缘分。
看来,晚春没有白白等待,我们一同参赛,一同相识,这一场相遇是四月的晚春为我们安排好的。 四月晚春遇相识,语言舞台交乡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