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本文参与漫步青春征文活动,作者:袁文,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
(标题)驻足
(正文)
走在我们当地的山塘老街上,有一股香甜的气味吸引着我。哦,那是我熟悉的海棠糕的味道,是我熟悉的王阿婆的小推车---那手法的味道。
那海棠糕和梅花糕都是我们那里特色的糕点。两者都是在面粉团里加豆沙。在那一个个盛着模具里的面粉团上,洒上瓜子仁和红绿丝,然后再均匀地撒上白糖,接着盖好盖子,不一会儿那热气腾腾的糕点就做出来了。两者相似的地方有很多,但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形状不一样。梅花糕是长的,有可以握手的地方,在天冷的时候还可以暖手。而海棠糕是扁扁的,因糕形似海棠而行名。在金秋时节里可以品尝着海棠糕从而感受到一种温暖、满足的感受。
正想着,便到了。那生意可真比以前红火很多啊。王阿婆的小推车旁边也多出来好几辆做海棠糕、梅花糕生意的手艺人的小推车。每个小推车前都拥着里三层外三层,他们呼着气,搓着手。而有些性子急的人不禁开始催促起来,在声声的催促声中,小推车上的手艺人们不由的加快起来,显然都有些上气不接下气。
但是王阿婆依然是不紧不慢地样子。旁边的队伍不断的向前进,而我们这条队伍仍旧还在原地。有些急躁的人开始不再耐心地等待而是排到别的队伍里去了,渐渐地队伍中的人就只剩下我和一些老吃客了。
其实真正做海棠糕有好几道工序。先将模具预热,将面粉团和豆沙放入已经加热好的模具中,再撒上瓜子仁、蜜枣干、红枣片,最后放入红绿丝,盖上盖子烤熟后,加上一层水,再烤干,然后再淋上白糖,淋上油,直至烤的有些许焦香,这样海棠糕才会又香又酥。最后,终于一炉满满的海棠糕出炉了。我拿着海棠糕忙咬上一口,豆沙立马包围了我,那些烤焦的地方和焦糖味立马满足了我的味蕾。买上了海棠糕的我并不着急走,因为吃海棠糕是一种乐趣,但看阿婆做海棠糕又有另一种趣味。看着王阿婆依旧不紧不慢的一步一步的做着,我不禁向前好奇的问王阿婆:“阿婆,你为什么不也减上一两道工序从而做的快一些呢?”
阿婆听后不禁笑了:“如果我也减了工序,不就没有你们这些老吃客了吗?”是啊,其实减了工序的海棠糕我也吃过,豆沙太腻,上面那层硬的和舌头打架。而在那些手艺人快速制作手艺的背后,却少了些海棠糕、梅花糕的雅趣。
“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可不能减啊。而且做正宗的海棠糕,不是我的责任吗?”王阿婆笑着对我说。
走出山塘街,回头看王阿婆的小推车前的人群比其他的要冷清许多,但王阿婆那份责任心却使那海棠糕的香气一直停留在我的心中。
我驻足在王阿婆的小推车前,海棠糕确实是一个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王阿婆对于手艺的那份责任心。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手艺已经失传了。就像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戴车匠,他是勤快的,手艺极好的人。但是结尾说“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这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手工艺消失的惋惜之情。这种惋惜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能感触良多。但是在我奶奶那辈的人可以说是感触颇多。她家里有些破碎的碗有时还不舍的扔,那是因为在她的那个时代中有一门手艺是修补碗的;在她家中有些折了的雨伞还会一直留着,那是因为在她那个时代有一门手艺是修伞的;在她家中还有些钝钝的刀已经不能使用了,但她还是一直留着,那是因为那时有磨刀人……
驻足,可能真的是站在那里,但是那些丢失了的手艺也驻足在那里,久久的,不再与时代一起行进。它们就驻足在曾经的老街上、小巷里迟迟不动,它们就站在那里,直至岁月的灰尘将它们淡淡的又厚厚的遮去。
我们的驻足不过是一会儿,但是它们的却是不再走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们传承下去,但是时代的步伐太快,它们也只能驻足在那里,但它们也驻足在老一辈们的脑海里,而我们也只能将它们记录下来。对于它们的驻足,我感到遗憾却又无可奈何,但在我们可以延续下来的传统手工艺中,我们一定不能让其驻足。我们应该像王阿婆那样,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延续,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