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半生缘----遇见张爱玲

半生缘----遇见张爱玲

作者: 小邦辰 | 来源:发表于2017-12-06 15:14 被阅读0次

“历史大部分靠猜测,剩下的则是偏见。”理解来自倾听,误解来自意淫。正如智利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在《羞怯》一诗中描述的那样:“仿佛小草披上露水外衣,如果你看我,我就变得美丽”。

我们大抵都听过“红玫瑰与白玫瑰之说”,或是有感于张爱玲的“低到尘埃里”,亦或者不解于那个言辞伶俐,傲气不羁的女子何以这般高傲。然而,正如她在《倾城之恋》里所说的,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从灰烬中看到绝望的是俗众,从灰烬中总结经验的是聪明人,从灰烬中发现爱情本来面目,并甘之如饴、赤诚如一的,才是张爱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坚信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因此,她不求名分,甚至不求与胡兰成长相厮守,只要他对自己是真心喜欢就好了。

女人在认定一个男人时常常会说:“我不在乎他是做什么的,只要他真心对我好就行了。”可男人的事业往往决定了他对你好的程度。若仅仅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在物质上给予可靠的支持也就罢了,毕竟很多女人像张爱玲一样,是有自给自足的本事的。但若是因为所谓“事业”的缘故,让女人要受到种种心理上的委屈,甚至是对未来的绝望,那这样的男人,女人还是要小心为妙。

“春江水沈沈,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纵然张爱玲一往情深也抵不过胡兰成一生多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张爱玲回忆最后的拥抱与轻唤时说:“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是的,长城没有用了,他的吻也没有用了,他们的一切,真真正正地过去了!

张爱玲终于写了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许多人都误以为张爱玲是个无情之人,但一个即便被深爱之人伤过千百次,也要在分手时给予祝福,甚至随信奉上自己刚卖完剧本所得的三十万稿费的女人,又怎会是无情的呢?张爱玲做人的底线,其实是很多人处世的最高标准都无法企及的。

“地老天荒,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我要你知道,这世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张爱玲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是《不了情》,写《不了情》的时候,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已经到了尽头。却意外促成了她和那个“够引人注目的,瘦长条子,恬静的方圆脸,浓眉大眼长睫毛,头发有个小花尖”的男人的爱情。

和他在一起,张爱玲其实是自卑的,因为桑弧是个“漂亮的男人”,有次,桑弧几天都没来,她以为他对她意兴阑珊了,在笔记本里哀怨地写到:“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等他来了,她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试着安慰她,她却依旧哭着说:“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他说:“我知道。”她的心绪却又有些反复,半嗔半怨地说:“我不过是因为你的脸。”只是,从未停止的眼泪透露了她的真意。

桑弧对她其实也是想爱又不敢爱,经历第一次伤害的张爱玲习惯性把自己的心藏得很深,所以各有保留的两个人终究没能勇敢地携手向前一步,跨过那“喜欢”和“爱”的鸿沟。

满心绝望的张爱玲决定赴美,而后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男人:甫德南•赖雅,德国移民后裔,哈佛大学文艺硕士,颇有天赋,早年即在文坛小有成就。

1956年8月14日,36岁的张爱玲和65岁赖雅在纽约举行了婚礼,这一天距离他们初次见面,仅仅过去了5个月零1天。但从这天起,他们便相伴了彼此的整个人生。

赖雅很爱张爱玲,和她在一起,生活充满了魔力。他甚至执意提前立下遗嘱:自己去世后所有财产都留给张爱玲。虽然他的积蓄不多,但收藏有很多与著名作家的信件,其价值还是十分可观的。不仅如此,浪漫的赖雅还很细心地记下每年张爱玲的农历生日,蛋糕、玫瑰、电影票和祝福一个都不少。这些都让张爱玲感动不已,她从未在爱情的世界里收获如此真挚且可靠的温暖,那是她一生中最安宁喜乐的一段时光。旧金山渐渐成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家。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世事难料,赖雅身体欠佳,几经中风,加之二人生活拮据,无奈张爱玲只得回国筹资,一面忍受分离之苦,一面四处奔波。

1962年3月,张爱玲飞回了美国,从此再也没踏上过这片让她几度欢喜几度愁的土地。张爱玲回来后,也下定决心再也不离开赖雅了。人生难得有一深爱之人在殷切地守候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拿来拒绝这份等候呢?

赖雅的身体终于彻底垮了,他几次中风后瘫痪在床,完全依靠张爱玲来照料。张爱玲从一个贤惠的妻子变成了一个全职看护。赖雅始终觉得亏欠于她。可人生有起伏,爱亦有明媚和晦暗时分,既然眼前这个人曾给过自己如此温暖的慰藉,那在他需要自己时,为他牺牲再多又如何呢?

张爱玲的不离不弃终究没能感动上帝:1967年10月8日,赖雅带着对张爱玲的无限眷恋与歉疚,悄然离去。对他来说,自己和张爱玲都得到了解脱;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宁愿永不得脱,因为解脱之后,将是一生的失落。赖雅去世后,张爱玲余生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以赖雅为姓,并自称赖雅夫人。这段十年多的跨国恋情,在张爱玲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

如果一定要为这段感情下一个结语,那不如用张爱玲多年前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的那段无奈的告白好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的邻居发现已经好几天没见到这位清瘦的东方老太太的身影了,当他们报警打开张爱玲的房门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凄美所震撼:一位身着红色旗袍的清瘦的老太太,端然躺在行军床的蓝灰色毯子上,旁边是一张书桌,桌上是一叠铺开的稿纸,和一只未来得及合上的笔。

那天恰好是中国农历的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这个一生与月亮共进退的女人!她的逝去,有最美的月光送行。

9月19日,张爱玲的遗体在玫瑰岗墓园火化,没有仪式,没有亲朋到场。她的骨灰被撒在了浩淼的太平洋中。

还记得潘柳黛曾戏谑地说她的贵族血统纯度就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后的鸡汤浓度吗?

现在她真的将自己的一切撒在了那里,但那份厚重与苍凉,却溢满了整个太平洋。反而是那些纠缠她一生的流言妄语,被太平洋的风轻易吹散。

相关文章

  • 半生缘----遇见张爱玲

    “历史大部分靠猜测,剩下的则是偏见。”理解来自倾听,误解来自意淫。正如智利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在《羞怯》一诗中描...

  • 半生缘 张爱玲

    半生缘分,最终也不过是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无论世事有多么难挨,最终你都会发现人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半生已过,...

  • 《半生缘》——张爱玲

    摘抄: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 张爱玲《半生缘》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了。

  • 半生缘-张爱玲

    难得休息,一早捧起来这本书。想来,享受下周末时光,此刻内心却五味杂陈。 一直听说张爱玲的文字偏悲,仔细看下来,内心...

  • 半生缘--张爱玲

    曼露,中学还没读完,由于父亲的离世而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家中五个兄弟姐妹,还有她的母亲,靠她一个人养活。迫于生计,...

  • 张爱玲《半生缘》

    “日子过得真快,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逢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和世均...

  • 《半生缘》---张爱玲

    《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一篇长篇小说,以沈世钧和顾曼桢的感情发展为主线,讲述了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爱情。男女主...

  • 半生缘  张爱玲

    以为只是淡淡的相见相恋相离 却是一辈子一次足已的爱情

  • 张爱玲《半生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藏书,看书远不及买书快。本来想收藏一套张爱玲作品,没想到吃了“贪小便宜”的亏(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生缘----遇见张爱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xl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