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日资企业在北京的前世今生:它最辉煌时期占据市场份额三成之多,

一个日资企业在北京的前世今生:它最辉煌时期占据市场份额三成之多,

作者: 己未 | 来源:发表于2016-11-02 17:28 被阅读0次
    日本管理理念又如何?日本零售业长久以来都是业界竞相学习的对象,伊藤洋华堂更是隶属于日本最大的零售企业。十里堡华堂商场是日本伊藤洋华堂在北京开出的中日合资企业,1998年进入北京市场后,曾创下零售业的奇迹,最辉煌时期占据了北京百货市场销售份额的三成之多。10月31日,曾经叱咤十里堡商圈的霸气不再,这家备受盈利困扰的老店却永久离开了这个舞台。

    “创始元老”仍未能拯救的颓废之势

    10月31日晚,婆婆执意要再去一趟华堂商场,说也不是非要买什么东西,就是想去看看,这个承载了自己18年点滴回忆和生活痕迹的地方。

    跟婆婆有一样想法的,还有许多人,大多是中老年人。

    我们到达时已经六点多了,老顾客们如潮水般一拨一拨地涌入店铺,场面相当火爆。没有想到,最后的一天,最后的几个小时,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又火了一把。

    四层五层家纺、家居卖场早已经关闭了,只有二层、三层的衣服售卖区、一层的鞋子化妆品区和地下一层的超市区还在坚持。动物园批发市场般的叫卖声、杂乱的货架和堆头,早已看不到当初“时尚靓丽馆”的影子。

    晚上9点左右,这些店铺都已经打包完毕,9点45分左右,商场的工作人员把二层至五层停业的告示牌放到了楼梯口,电梯停止运行。

    搬运的各种箱式卡车、板车早已经候在门口,工作人员正忙手忙脚地把各种货物从商场里搬出来,打包装箱的衣服、捆成一扎一扎的鞋盒和半拆卸的货柜堆积在广场,等着货运师傅把箱子搬走。门口一直雷打不动的广场舞当日也悄无声息。

    晚上10点,四五位工作人员站在门口目送着最后一批顾客离开,至此,开业18年的十里堡华堂商场彻底落下帷幕。

    彼时华堂的成功,让国内的百货业态开始出现几乎是“标配”的模式。它也借势,在之后几年豪华商场热潮中淘得了第一桶金,并迅速崛起。鼎盛时期,它的销售额机会占了北京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真正的龙头。

    一个日资企业在北京的前世今生

    商户们最后的努力和姿态,让人不禁联想起,这个帝国颓废前所做的最后挣扎,一样的努力、却也一样的难逃宿命。

    尤记当初大学时代,辩论会的题目是“论豪华商场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定题目的背景是:当时中国的百货店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型百货店效益普遍良好,销售额增幅在二十个百分点的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投资的热点。一方面,老企业纷纷投资扩建改造,扩大营业面积,装修豪华店面;另一方面,社会各部门竞相投资,兴建豪华高档的商厦,出现了一股“大商场热”。但这种浪潮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从短缺经济走向富裕的消费者还不成熟,互相攀比效仿、追求进口名牌产品,中低收入者甚至超前消费。豪华商场的建立刺激了消费者的欲望,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又会引发对改善购物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刺激了投资大商场的热潮,从而成为一个循环,出现“大商场热”,引发激烈的社会讨论和争议。当时,貌似有一个奇怪的观念,就是大型商场才是信誉的象征和商品质量的保证。

    持正方的我们,为了寻得充分利用立论支持,曾来到华堂商场进行过实地采访和调查了解。彼时的华堂商场屹立在十里堡商圈,像是一个地标性的存在。记得当时的那位经理跟我们介绍他们是如何把握市场先机、快速迎合消费者喜好,提出了这种“百货+超市”业态布局的变革理念。那种新奇的理念与教科书上的理论相比,简直可以洗脑,让我们听得热血澎湃、感慨万千,丝毫不亚于现在对马云、刘强东传奇崇拜的感受。辩论时我们个个跟打了鸡血一般,自然大胜。

    彼时华堂的成功,让国内的百货业态开始出现几乎是“标配”的模式。它也借势,在之后几年豪华商场热潮中淘得了第一桶金,并迅速崛起。鼎盛时期,它的销售额几乎占了北京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真正的龙头。

    但时代创新的脚步之快要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曾引领业界创新“百货+超市”模式,使之成为国内百货业态“标配”的华堂商场,却很快沦为了“固守+僵化”的代名词。

    2009年,随着商业变革的进一步活跃,十里堡华堂也开始尝试改变经营策略,并向东整体搬迁,准备借势而发、大干一场。但,除了个别月份能达到盈利外,几年来几乎没有一年盈利。

    2014年,今井诚从成都来到北京,担当华糖洋华堂北京公司总经理。可惜的是,即便是作为中国伊藤洋华堂的创世元老,今井诚也已无法扭转华堂商场在北京的败局。他到任之后,进行了“刮骨疗伤”般的调整,对华堂商场进行了包括门店、商品、团队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首先砍掉“无药可救”的亏损门店,集中提升剩余门店的竞争力。并通过对团队人员“大换血”来适应北京门店调整的需要。但是,依然难挽溃势!

    这里的顾客群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光顾。作为生活在附近的我们,感同身受!尽管天天路过,但很少举步进去。偶尔光顾也是到旁边的新城市广场,毕竟还有着优衣库、热风等时尚品牌以及屈臣氏门店。其他方面,基本在电脑和手机上就可以搞定了!

    有时候,一个辉煌的创造,往往取决于人也终结于人;但,核心的这个“人”,是否也要因时因势,融入并一体于为这方土壤和时代呢?

    娶来的媳妇儿需念本土的经

    关于华堂十里堡店一直没有实现营业预期并最终关门的原因,业界有很多评说。当然了,定位不清导致不再符合北京市民的消费水平、传统经营模式固守和僵化、租金、人工成本等在内的管理成本不断提高、互联网电商冲击实体商业,以及未能及时转换为“去百货化并增加娱乐、休闲业态等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些从某种角度上均促进了其摧古拉朽般陨落的结局。

    然而,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其人事架构和管理理念层面,未能实现真正的“本土化”,从而影响了其感知敏感性和创新力。在日资企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日本人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衡量标准,这种标准在日企管理层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他们只要认为对方提出的方法和自己的一贯方式有偏差,就会觉得对方还不足以担当重任,也不值得在现阶段托付信任。这种作风直接限制了中方员工的晋升路径,最终导致最熟悉中国市场的管理人才无处施展。

    另外,日本人爱打道德牌,体现在员工激励方面,基本上都是靠文化说教;体现在市场推广方面,喜欢说“要把日本品质的商品与服务带到中国”,牢牢刻着自我优越感的日本印记,基本不具备本土化特征。

    但日本人对于好商品和好服务的标准却未必符合国人价值观,这种忽视当地百姓需求、迷信自身优越的做法,必然已不符合当今消费模式多元化、消费途径广阔化的现状。前两年迅速火爆又迅速冷却的日货免税店和体验店,也恰恰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

    有时候,一个辉煌的创造,往往取决于人也终结于人。关键是,核心的这个“人”,要因时因势,融入并一体于这方土壤和时代。

    我不禁想起现在大大小小公司盛行的“阿米巴经营模式”,纷纷效仿的什么“全员参与经营”、“打造激情四射的集体”、“依靠全体智慧和努力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等等理念。这种对稻盛和夫个别传奇人物的盲目崇拜和迷信化移植,是会复制如京瓷般的成功和传奇,还是会重蹈华堂的覆辙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日资企业在北京的前世今生:它最辉煌时期占据市场份额三成之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av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