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参加故事营时还有其他社群的打卡内容,在报名时在想10天10本书能否完成,每天还要打卡,想想都觉得后怕,我报名后哪有时间完成呢?
随后想想,先报名再说吧,给自己争取一个名额,只有报名了就会想办法做到,经过心理一番鼓励,瞬间参加了。

那10天怎么过来的不知道,但是任务完成的情况和之前打卡情况相比,还是相对比较认真,看到每次打卡完的情况自己就很欣喜,甚至期待第二天的打卡。
任何事如果做的很顺手就内心的动力就很强,就想不断的去突破过去的自己,看到不一样的改变,此时就出现一个良性循环。
在那10天,由于时间紧张,直接压缩了睡眠时间,为了下午精力充沛,我尝试了冥想,开始做时只是好奇,做了3天后就找到了感觉,慢慢地喜欢上冥想,这个习惯给紧张的时间带来很多好处,大脑比平时午睡还要清醒,做事的效率也有所提高,看着这些变化也一直持续做冥想。
常听人说:某某很自律,很是羡慕,自己很懒散,想要和他人一样,可是刚坚持了几天又放弃了,对自己也彻底失望了。
其实这中间的原因不是某人很自律,而是某某在做某件事时找到它的动力及好处,迫使他不得不做,做的好处大于懒散的自己,所以才能一直坚持做某件事。
自律是一个大的范围,它可以分为舒适区和挑战区,选择不同的区域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舒适区就是常说的懒散区,看似无拘无束没有什么限制,某件事没有那么高深的难度,可以轻松的完成。
挑战区就是自律区,这个区域需要不断的和过去的自己做抗争,找到做此事的好处,不知不觉地推动自己前进。

比如:每次开始写作时都很头痛,不知道素材在哪里,写什么观点,文笔太烂等等,这系列问题出现后,除了时间的消逝,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焦虑。
当出现这样的时刻时就会告诉自己,先把电脑打开,进入简书的页面,写多少是多少,至少字数有变化,经过这样的鼓励,慢慢地自己就投入写作的状态,不在认为写作一件特别难的事。
自律就是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恐惧区,慢慢地就成为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