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之路第18节——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
笑来老师最重要的三本书:
钱钟书的《围城》;
乔治·奥威尔(George Owell)的Animal Farm(中译为《动物庄园》);
文森特·鲁吉罗(Vincent Ruggiero)的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中译为《超越感觉》)
《围城》是笑来老师的“中文语文课本”和“修辞启蒙书籍”;
《动物庄园》是他的“英文写作启蒙课本”,了解了“plain English”的精髓;
《超越感觉》是笑来老师的“逻辑启蒙教程”,在他的26岁那年读了不下10遍。起因是这样的:
有天上午,听一个人给我讲了一番道理,我觉得:“哇,好厉害!”
当天下午,听另外一个人给我讲了另外一番道理,我又觉得:“哇,好厉害!”
这样的情景应该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只是我们多数人都惘然了。
而作者晚上躺在床上回想,也才发现这两个人所说的明明是相反的东西,只能有一个人是对的,为什么我在当时都觉得有道理呢?
进一步反思:而为什么作者在当时根本没有判断出这两个人所讲的道理是相反的呢?
没有答案,只能去书中去找,顺着“critical thinking”找到了当时已经出版到第5版的书: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也是让作者思想发生质变的书。
本书中讲到一个观点:人需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and you're OK
I'm OK,and you're not OK
I'm OK,and you're OK.
在我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在大人们的主导下的世界,小朋友们都是“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面对大人们,只能是“I'm not OK,and you're OK”的困境。
在绝大多数没有反思的人,就会终生在第二个状态和第三个状态间来回穿梭。而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I'm OK,and you're OK。
而处在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根源是:怎么都见不得别人的好!
总是不由版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上,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上,时间一久就变成了“盲人”而不自动,元认知能力被永远阉割。
当然,第四种状态是很难进入的,作者也是经过两辈子(也就是14年)的时间,才彻底开始觉得“谁都挺好的”。感慨也许只有在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认可,才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作者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才开始进入第四种状态的。
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你能不断地发现别人的好,也会感到这个世界比原来有了太多的美好。
如何进入到第四阶段呢,需要我们不断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来摆脱比较的心态,从而只关注我们的成长。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自我成长了,证明也就自动完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