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工具升级大脑」专栏会员通讯 | 第十二期

「用工具升级大脑」专栏会员通讯 | 第十二期

作者: 朋铭 | 来源:发表于2017-02-12 20:30 被阅读547次

本期主题

《我是如何实践自己的成长理论的(下篇)》

正文

在上篇中,我把自己在「围绕律师商业思维」上的「主线」和大家做了分享。今天的下篇,我会从自己的「典型一天」的角度,和大家进一步说明我是如何具体使用这些工具,帮助我更好地实现目标的。

核心主线:时间记录

在我每天的安排中,有一条核心主线,就是「记录自己的时间」。

之前的文章里说过,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自己的时间是怎么用掉的」。如果连时间怎么用掉的都不知道,那又如何做更好地改善呢?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时间利用有问题,希望能够更好地运用时间,改善自己的现状(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第一步一定不是「学什么时间管理办法」,而是先想办法「清晰记录自己的时间」,然后分析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找出自己把时间浪费在哪里了,最后再考虑解决方案。

事实上,我的经验是——当你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时间是如何浪费的」之后,这个习惯本身就会帮助你逐渐改善自己的时间安排。何况,大部分人遇到的问题,根本不是「在时间使用效率上不够」,而是「浪费了大量时间」。

在时间记录上,我最近发现一个工具叫——Toggl(国外的)很方便,正在试用中。和之前推荐的iHour类似,都是点一下就开始自动计时,结束了填入内容、分类。主要是个习惯问题。

而我个人之前主要的时间记录方式,其实是手打——所以我一直强调,很多工具背后,其实是习惯问题。

典型的一天

0700-0800
每天起床后的一个小时,我会完成洗漱、吃饭、上厕所、换猫砂等常规工作。在洗澡的半个小时间,会收听类似「锵锵三人行」或者选一个「30分钟左右的知识内容来听」(这段时间的内容输入,没有特别强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启发灵感。在洗澡时,比较容易有灵感。)

0800-0900
这一个小时,我通常会在上班路上。这一个小时非常珍贵,我会用来安排自己每天的工作(如果是周一,还会安排出一周的工作重点)。我的电脑长期用类似下面的视图——

Paste_Image.png

左侧那个工具Workflowy已经被我反复推荐——我所有的思考、规划,基本都会在上面安排。

右侧也是之前推荐的马克飞象——基本上,所有「结构性」的内容,我都会用Workflowy来理思路,「内容性」的内容,我都会放到马克飞象里(因为能够保存到印象笔记)。

在安排任务时,我会做一个「时间预算」,大致评估每天的任务会花掉的时间(比如上图那个Todo后面的「1h」就是预期要1个小时的意思)——在晚上总结的时候,也会评估和分析时间的使用效率是不是和预期的一样。

这里有一个个人经验:我在排列任务时,会用两个关键字为任务分类(类似「运营 | 和沈宏确定运营方案」),这样我每周总结的时候,可以根据类似的规则一眼看出来这周在这件事上都做了什么。

右侧的内容,会分为——

  • 日期
  • 时间记录
  • 思考

每天我的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在工作中的思考,都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

随时记录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受益终身。

0900-1200
这段时间我通常会是在工作,因为工作内容已经安排好,所以就会比较集中地进行,并随时作时间记录。

期间如果有任何新的「信息输入」「思考」,我都会随时记在右边。

这段时间通常还会做两件事——

  1. 利用休息、空余的时间看手机,把微信、知乎等渠道上获得的,希望晚上看的内容放到Pocket。
  2. 把一些思考到的可能成为新内容的观点,发到朋友圈上做测试。

这里还有另外的个人经验:

因为我的两个微信上已经有超过7000名律师好友,所以我的朋友圈是我每天重点的运营渠道,不论是测试观点,还是发硬广软广,我都会「刻意」当作任务来完成。

所以,我的朋友圈「极少」发纯个人感慨的内容。大多数内容,你可以理解成「为了形成个人品牌」所做的运营。(这部分可以单独开一门课来讲)

当你还没有自己的渠道时,朋友圈其实是很好的一个自我运营渠道——然而很多人都是随意使用,无意中浪费了这个渠道。

1200-1400
这段时间,基本就是休息时间,主要内容是「吃饭」+「输入」。

我极少会「为了吃饭而吃饭」,如果吃饭,我一定会尽量拉上一个朋友——不光是为了增进友谊,在吃饭的一个小时里,我通常会把我这段时间的思考、分析和他「刻意输出」,并通过他的反馈来做验证。

不同的朋友,我会验证不同的内容。

吃饭通常会用掉一个小时。往往和朋友吃饭的一个小时里,我会增加一些新的「输入」,然后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当然也会随时记下来,或者发朋友圈。

我也会把自己一些可能打算写成文章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和朋友沟通,看他的反应,这样也可以锻炼自己「输出」的能力。

在另一个小时中,我会做几件事——

  • 午睡20分钟(一定限制在20分钟)
  • 继续碎片化输入(通常上午,各种渠道会新增很多内容)
  • 回顾上午的内容,做时间记录

1400-1800

下午的工作安排,会和上午类似。通常来说,一天的主要工作会在这两段时间内完成。

1800-2000

这段时间,通常是回家、吃饭时间。根据每日工作情况的不同,这段时间的安排通常无法固定。如果遇到加班,这个进度会随之延后。但无论情况如何,我基本上会用这个节奏——

  • 如果工作,就按照工作的节奏继续进行。
  • 如果吃饭,那就会「刻意」和别人沟通,或者「碎片化阅读」。
  • 如果回家,那在回家路上,我会盘点今天的工作,评估自己的时间使用效率,并想明天该如何改进。

每天回家路上往往是我思考最热烈的时候,我会把今天一天积累的「思考」和「输入」,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做总结和再思考,并继续记录下来。

2000-2200
22点是我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之前,我都会把时间安排给家人,一起看电视,逗猫,聊天……

出于习惯,在这段时间我常常会把在回家路上总结的思考内容,和老婆说一遍,看她会有什么反馈——相当于加强了思考。

2200-2300
这个期间,除了意外情况之外,我会非常刻意地做三件事——

  1. 碎片化阅读,把白天留下的Pocket当作任务逐条读完,好的加星,不好的删掉(依然会把思考记下来)。通常用时40-60分钟。
  2. 把今天的时间记录再确认一遍,回顾一下今天的得失。
  3. 把正在进行的任务情况梳理一遍,为第二天的任务做一个提纲。

2300-2400
一般来说,阅读碎片化内容通常都会使时间延后(有些好东西你不读完不过瘾,而且往往一边读还一边找相关资料)。

但我会尽量在零点之前入睡。

总结

整个一天,我都会围绕目标,遵循几个基本规则——

  1. 无论做什么,都尽量做时间记录
  2. 「输入」一定要有效——变成思考
  3. 所有的思考都要记录下来
  4. 每日一定要回顾

事实上,有时候工作忙,会压缩自己阅读和陪家人的时间。但基本上所有的事情,我都会遵循「输入」-「思考」-「输出」的节奏。

  • 「输入」不一定是阅读,从任何地方获取有效的信息,都算输入。
  • 「思考」不一定严丝合缝,重要的是记录,积少成多。
  • 「输出」也不一定是写文章,和别人说话,发朋友圈,其实都是我的「刻意输出」。

这样,我每周都会积累下大量素材——

  1. 一周的任务、时间记录——我可以更清晰地分析自己的使用情况
  2. 一周的思考记录——我每周多了大量「可利用」的思维素材
  3. 一周的阅读记录——我每周会利用6-10个小时的时间,对过去一周的内容做总结。

相当于我在「自己提供自己的数据,并自己对自己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中,我会使用之前推荐的所有工具。但所有工具,都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帮助我达成目标进行。我之前的所有文章里提到的工具,其实都是我这个时间主线中的「具体呈现&总结」。

希望「我的典型一天」,能够给你的工作改善也带来启发。

期待我们共同成长。

最后

接下来「用工具升级大脑」专栏会正常更新,我会尽快补上之前的内容。每周六、日会上新的内容。

于此同时,我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今年我希望在「商业模式及思维」这个话题上,进行更多的探索。

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号——

Paste_Image.png

另外,我也在尝试用更好的形式来运作我们的这个社群,你也可以扫描下方图片,加入我们的「大鱼私享会小密圈」,在这里,我会把自己一些零星的思考(有些不那么方便放在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Paste_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工具升级大脑」专栏会员通讯 | 第十二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ga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