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刘瑜在《另一种高度里》精简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时总结的一句话。
而《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名字也来源于一位评论家对毛姆《人性的枷锁》一书中所说的话——他像很多年轻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
所以我题目的这句话,毛姆的书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它却像一句代言的广告词一样,让读者一听就准确的知道指的是什么。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我觉得我快要爱上毛姆了。
这是一本小说,很多人读过并推荐,我也是被名字感染,觉得有点儿浪漫。然而故事并不怎么浪漫,我们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是一位四十岁才开始学习绘画的证券公司经纪人,突然之间抛弃了经济水平还不错的家庭,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的妻子与孩子,来到巴黎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忍饥挨饿拒绝爱情与帮助,肆意展示自己的冷酷与粗鲁,几经辗转来到心中的目的地——与世隔绝的大溪地小岛,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却因麻风病而逝。
毛姆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从这本书里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故事线条非常明确和简单,但是伟大的毛姆在创作上使用了一些技巧:在故事的开头介绍斯特里克兰时,他有意的进行了虚化。例如全书的第一句话:“说实话,最初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时,我一点也没有看出来他身上有什么不同凡响的东西。”这样带有很强的主观体验的句子还有很多,其实也是为了在不断的描述斯特里克兰的故事时做铺垫和伏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点明立场。
比较引人入胜的一点其实也就是读者会跟着毛姆不由自主的转换立场,由刚开始的厌恶到最后的理解与赞叹。
前半部分我们一直无法理解斯特里克兰为什么突然之间那么无情的抛妻弃子,按照正常的思维,我们猜测肯定是有了新欢,所以“净身出户”,或者另有所图……然而一切出乎意料,他只是想要画画。
谜底揭开之后,我们在毛姆的带领下,又有了新一轮的好奇——斯特里克兰这样木讷、无趣、无情的如同白开水一样的人,究竟能扛到什么时候才向生活低头?为什么只有滑稽又热心的斯特勒夫能够看到他的伟大?为什么这个世界包容了他,而他却选择了对什么都不在乎?他内心的魔鬼控制了他,他只想要用绘画来表达,可是他的画却不给人看,他究竟画了什么……
当他经受了生活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摧残之后,意外的来到了大溪地,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栖息地。在这个岛上,他完全放任了自己,和土人一起生活,吃穿用度更是贫困的可怜,可是他却觉得这里才是他该来的地方,这里的生活让他终于不那么狂躁,甚至在得知自己染上了麻风病之后也仅仅是要抓紧时间创作。
读到倒数第二章的时候,我觉得故事已经讲完了,我们已经完全的被斯特里克兰的艺术家行为所征服,他追求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他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在死后不久,他的作品也被发掘出价值被高价拍卖……
然而毛姆在最后一章里,讲到了斯特里克兰前妻一家的生活,她们现在仍然过得不错,孩子已经长大也都很有出息,在听到斯特里克兰的消息时,平淡拗口的说了一些话来表示惋惜。正常人的反应不过如此,但却与斯特里克兰与艾塔的孩子——与土人一起成长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忽然明白了毛姆想要说什么,也似乎终于理解了斯特里克兰为什么非要抛弃原来的生活去绘画!(而为什么不是在家人的支持下绘画)
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表达的途径不相同而已,斯特里克兰在我心中已经完全变得有血有肉有精神,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有如我一样的感受。
最起码他的勇气值得我们佩服,他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然后不顾一切去追寻。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们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那样决绝,但我们起码应该对自己坦诚,在平淡的生活里跟自己好好的聊一聊,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原因的东西。
人生短暂,我们值得拥有自己真正喜爱的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