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该是这样
工作、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我们总能听到、遇到或正经历着这些不称心。
我们觉得孩子应该讲文明、懂礼貌,应该爱读书学习,应该爱运动,琴棋书画应该至少得会一样,应该乐于做班级的志愿者活动和家里的劳动,总之,德智体美劳应该样样精通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总能在孩子身上发现一些瑕疵,并希望能用什么方法把它修正了。正因为这样,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有操不完的心,即使在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而得到肯定时,我们还不忘提醒孩子那什么什么要是能这样就更好了。
我们总会想着另一半应该多关心一下家庭,应该主动把碗洗了,把地扫了,把娃溜了;或者应该更温柔一点,更体贴一点,少一些唠叨,少一些多愁善感。
我们觉得父母应该更理解作为子女的我们一些,应该更开明一些,不要什么事情都管。
我们觉得作为朋友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享得了福,抗不了难,那还叫什么朋友。
我们可能还觉得自己就应该与众不同,就应该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殊不知我们正深陷在“应该思维”的泥潭中。我们限制在一个个别人设置的规则或者自己设置的规则中无法自拔。
2.结果却是这样
可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全都听话的不得了,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试想一下,当另一半没有按着自己的想法做时,是不是自己又怀着怨气把活给干了;又怀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心情打起了游戏。
父母操心儿女有时候已经成为习惯,他们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我们,希望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总想帮点什么忙,帮不上时我们会于心不忍,甚至心怀愧疚。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总有比自己优秀的人存在。
3.空间留给对方,也留给自己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节选自《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纪伯伦
既然我们的儿女都不是我们的,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要求他们呢,何不试着放手,看看他们能跑多快,能飞多远。
跑多快 飞多远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无需抱怨对方,而是说出我们的需求。
我们可以跟另一半说:“我今天有点累了,如果你能洗洗碗,我就太幸福了。”而不是满怀怨气地自己把活干了。
我们可以跟另一半说:“我今天表现不赖吧,是不是可以奖励一下。”而不是不言不语的算了。
老人们总是用“儿孙自有儿孙福”来劝慰自己不要参与过多子女的事情,其实这也就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课题分离”。
我们只需要把马牵到河边,喝不喝水是对方的事情。
子女听取老人们的意见,但是最终还是要自己拿主意。老人们也需要学会自己消化意见不被子女采纳的结果。
有些难真的是没办法同当,只能自己慢慢消化,就像你吃的饭只能自己来消化,自己的人生路只能由自己来走。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告诉青年: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作为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我们都有各自的职业,相互协作,无贵贱之分。
4.写在最后
我们对认为重要的人和事总是会充满美好的愿望,但是愿望并不一定可以实现。
就像我们不会相信对流星和蛋糕上点亮的蜡烛许愿就一定能实现一样,我们满怀期待,但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