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曾流传过一首打油诗。诗云:
一辆牛车压道沟,两条蛐蟮沟里头。
一只螳螂前来戏,横甩竖打没占优。
由此打油诗而引出了以下这么个故事:
夏天的梅雨季节,天气就是反复无常。这不一场大雨下了整整的一个夜晚,到天亮时却雨过天晴,太阳便早早的升起在了东方的天际上,阳光均匀地洒落在这片田野里的绿油油的秋庄稼上。
这时候,在这乡村田间的一条土路上,一位老农赶着一辆木轱辘的牛车慢慢悠悠的走过来,牛车经过的路上便压出留下了两道深深的车辙。
又过了约有一个时辰,在其中的一条车辙沟里就出现了两条白脖大蛐蟮,正在蜿蜒缓慢地爬行着。
两条在车辙里蜿蜒爬行的蛐蟮竟引起了路旁一棵柳树上的一只个头肥大、手臂如刀、健壮肚圆的褐色大刀螂的注意。
于是,这只可能是感到好奇的大刀螂飞身落到车辙沟里蛐蟮的爬行之处,举起那两把大刀状的前脚对着那两条蛐蟮就一会儿左一会右,一会儿落地一会儿腾空,施展开了刺、抓、刀、钳、戳、捅等手法,持续不断的向蛐蟮展开了攻击和嬉戏。而那两条大蛐蟮爬行在地是没法站起身子来的,只好蠕动着湿滑的躯体辗转躲挪、滚翻曲弯的躲避着刀螂的攻击。时而也见那两条蛐蟮对着刀螂用自己的身体横摔竖打,并不时地瞅准空子挺头摆尾对着刀螂扫、捆、缠、绞,竟使得那只刀螂不但无法近身,还挨了几下甩打,竟丝毫没有占到一点点的便宜。
刀螂蛐蟮的这一番嬉戏争打场景,恰巧被路经此处的一位云游四方、年过五旬、身材瘦小玲珑的道士看在眼里,竟引起了他的好奇。此时这位道士并没有惊动这只刀螂,只是慢慢地蹲在远处细细观察着这一罕见的刀螂蛐蟮之战。不知不觉就过了半个多时辰,最后还是那只大刀螂没有占到蛐蟮多少便宜,可能是自感无趣落败而飞。
就这样那蛐蟮无脚却战胜刀螂的一幕情景竟引起了这位道士的思索。
随后的那些日子,这位云游四方的武当道士在回到武当山后时常脑海里便闪现出那场罕见的刀螂和蛐蟮之斗的情景,使他常常思索着琢磨着。于是这位痴迷于练武之道的道士便也时常着边思索边双手比比划划着且口中念念有词地嘟哝着,一时间竟有些走火入魔似的。
这一天早晨,道士从梦中醒来,遂起身坐直双手合掌开始闭目打坐。不多一回,但见其眉头紧锁,鼻梁上有细小的汗珠溢出,头部发髻间便有缕缕细小气丝缓缓冒出。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这道士脑海中突然就有如电闪雷鸣般的灵光一现,浑身不由打了一个激灵。这时,但见那道士随即就睁开了双眼后,整个身子腾空跃起,几个闪步就跳到了室外的庭院之内,开始了一套武功动作的展练。
此时,但见那道士时而滚身躺地的灵翻巧滚,时而腾空跃起随势踹剪跌扑。躺地时似蛐蟮般横甩竖扭巧缠妙绞,真乃伸可成曲,住亦能行。腾身跃起后又似那猛虎反扑,疾如苍鹰,真乃是高低任意,收发自如。
于是,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秋天的早晨,在薄薄的雾霭萦绕的这个宁静的庭院里,一套绝世武功诞生了。
后来这位道士不断补充完善这套武功拳术套路,并为这套武功起了个名字,叫做地龙经拳,并留下经书口诀如下:
地龙真经利在底功
全身练地固强精明
伸可成曲住亦能行
曲如伏虎伸比龙腾
行住无迹曲伸潜踪
身坚似铁法密如龙
翻猛虎扑搏疾隼鹰
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门有变化法无空型
前功用掌二三门同
后功用足踵膝通用
远则进击近则接迎
大胯着地侧身成形
似倒若生尻尾单凭
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地龙者,别名蛐蟮,又名蚯蚓是也。刀螂者,螳螂是也。
据说这位道士的名字叫琅邪,乃是武当派武功高强的一位得道真人。
时年为明朝永乐年间的某年某月。
再后来,这套绝世武功便在武当流传下来,并于某年某月某日因某种原因流传到了民间。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中又经过了代代传人们的不断挖掘整理补充完善,由原来的经书口诀便逐渐演变分解成了二十四套地龙经拳谱留传至今。
同时,自地龙经拳传于民间后,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中也引出了一场场的武林界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般的传奇。��L�X
网友评论